“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如同自然自有其序,工程亦应有其道。
春日多瑙河畔,草木初萌,候鸟翩翩归来。在这片生态敏感的土地上,匈塞铁路匈牙利段建设稳步推进。它在每一步的推进中,都将绿色理念、安全底线与质量追求深植于每一个工序之中。中铁电气化局匈塞铁路(匈牙利段)项目经理部以系统化、标准化的管理实践,诠释中国企业在海外高端市场的责任与担当。
“守绿”:护一方生灵绿意长存
生态环保不是工程的“附属品”,而是与工程进度、安全、质量并驾齐驱的“硬要求”。
在环保管控方面,项目团队格外重视施工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特别是在穿越国家公园的路段,更是步步为营、慎之又慎。每年候鸟栖息季与森林伐木禁期前夕,项目团队与Kiskunság国家公园管理局、匈牙利环境部紧密合作,提前制定避让方案,主动错峰调整工期,确保生态敏感期内“零施工”。
不仅如此,项目团队还聘请匈籍环保工程师,每周对沿线施工段进行专项生态检查,重点查看是否有野生动物栖息干扰、植被破坏或污染隐患,一旦发现问题,立即限期整改。与此同时,项目团队常态化组织环保宣传教育,从入场教育到每日班前提醒,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作业全流程。项目部还定期组织中外员工参与“环保日”主题活动,通过实地讲解候鸟迁徙、湿地生态和本地植物保护等内容,引导施工人员转变观念、强化责任。
“即便是恢复一小块草地,也是我们对自然尽的一份责任。”中方技术员张来望着刚刚播种完的地面轻声说道。现在,越来越多的一线工人自觉遵守环保规定,主动参与清理现场、保护草皮,全体人员的环保意识显著提升。
为了保护候鸟迁徙路径和栖息安全,项目团队在多个鸟类活动频繁地段的接触网线路上安装了“驱鸟器”。这些装置虽小,却经过精准布设与严格选材:采用高反光材质或夜光结构,分布间距依据鸟类视线研究确定,布设方式上采用“对称错列法”,有效增强鸟类避让率,得到了匈方环保部门认可。
项目安质部部长冯鑫,在一次施工巡查中指着驱鸟片说:“驱鸟片虽小,但能避免鸟类筑巢带来的隐患,也是我们保护生态的一种方式。”截至2025年6月,项目累计安装驱鸟器三千六百余套,实现“高压线下无鸟撞击”的目标。
现场管理严格落实土壤和水体保护措施:沉淀池、污水导流槽、防渗地毯齐备。针对施工产生的扬尘,项目团队建立动态防控模式,配备雾炮车巡回喷洒,配合在线监测系统实现污染即时处理。在牵引变电所施工期间,为避免大面积草皮破坏,项目团队主动将由开挖式改为点状破土、分段施工,最大限度压缩作业面。完工后,立即复原土层、撒播草籽,并安装可降解隔离带,避免外来物种入侵。
“我们从未企图征服自然,而是始终怀着敬意,寻找与之和谐共存的方式。”环保工程师Gellér Angelika补充道。这份理念,早已深植在每位建设者的信念里。
“守安”:筑一线防线万无一失
“安全绝非次要,它是工程最基本的底线。”项目安全负责人刘春晨坦言。
防患未然,乃安全之根本。项目部正是将“预防为先、闭环管控”的理念落到实处,才构建起这座坚不可摧的安全“堡垒”。为此,项目部设置独立安全管理部门,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配齐安全管理力量,形成系统闭环的组织保障机制。从组织搭建到专业配置,项目部在安全管理上动真碰硬、精细落笔。
为保障体系高效运行,项目设置了安全总监、安质部部长、匈籍安全专家、群安员等多层次岗位,共计17名专职管理人员。人员中既有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铁路系统质检员,也有4名获得匈牙利相关执业资格的本地安全顾问。这支中外融合、专业化的队伍,不仅守规懂法,让制度真正落到现场、落到细节,更是成为每个作业环节都看得见、靠得住的安全保障。
施工现场的安全管控从“人员、物料、机械、环境”四个环节全链条发力,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确保所有作业许可完备。施工计划由专人制定,明确时间、地点与责任人,确保按计划推进,不留“盲点”。作业后由班组长与施工负责人联合检查,铁线头、包装物等细小杂项清理无遗,力求“工完、料净、场地清”。同时,建立了极端天气预警机制,一旦发布预警,立即停止高空与吊装作业,保障人员和设备安全。
项目每月制定施工组织计划,预判高空坠落、行车安全、汛期施工等风险点,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责任压实到每个节点。交叉施工区域则通过班前会、预想制度,分析各类冲突点与安全隐患,精准制定“时空避让”方案,维持作业现场秩序与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吹哨机制”的落地应用。“只要发现隐患,无论是谁,都可以吹哨叫停。”刘春晨表示。项目鼓励作业人员、班组长、安全专员等通过平台及时报告风险信息,实现全员监督、透明响应。
安全教育培训同样是施工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项目坚持“三个100%”:特殊工种、新进人员、管理与安全员持证率全部达标,每月还开展“职业防护日志”抽查,对现场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即刻组织复训整改。
制度在前,培训在先,落实在细。在匈塞铁路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部始终坚持安全、质量与环保并重。围绕“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提升”的目标,项目部定期组织各类安全教育培训,涵盖入场许可、职业健康、高空作业、急救技能、消防资质等内容,做到“持证上岗、应培尽培”。
针对不同工种施工实际,项目部精准开展非生产类安全教育与应急演练,聚焦接触网机械操作、信号专业等关键岗位,开展专项技术培训,切实提升作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通过“日检查+周通报+月考核”的常态化检查机制,将安全、质量与环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让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
在治安防控方面,项目部也主动“走出去、联起来”。与属地多地警察局建立警企联动机制,定期召开案件研判会议,和税务系统联合开展执法行动,突击排查可疑回收站。多方合力下,治安局势迅速好转,偷盗事件明显减少,为工程成品安全筑起了真正可靠的防线。
“守质”:精一件工艺寸发不差
若说绿色是铁路的“生态血液”,安全是它的“预警神经”,那么质量便是它顶天立地的“钢铁骨骼”。中铁电气化局匈塞铁路项目从材料选择到工艺流程、从工序细节到成品检验,每一个环节都嵌入“质量优先、成品严防”的核心理念。
项目部搭建中匈联合质量管理体系,涵盖设计审查、材料验收、现场施工、节点交接及竣工报告五大关键模块。其中,E-LOG电子日志系统尤为关键,实现了数据上传、异常预警与动态追溯,让每一项工程细节都能“在线可查”。在施工质量执行上,所有关键工序须经AB、TU、MMT、MD等文件审批后方可进行,而像钢轨连接、电缆铺设、接触网安装等重点作业均由专人旁站管理,确保每一道工序经得起时间检验。
在匈塞铁路项目的各专业施工现场,质量控制贯穿始终。电力变电工程中,户外照明灯具安全距离不小于500mm,这是设备稳定运行的“生命线”;接触网的导高、拉出值要求误差在±10mm之内,这样的精度,容不得“抖一抖”;通信系统敷设光缆时,弯曲半径不得小于缆径的15倍,每根光纤的平均接头衰减值≤0.08 dB,这一分贝之内的控制,才能保证光纤传输质量;而车轮传感器顶部中心到轨面的距离保持在37mm到45mm之间,这几毫米的区间,确保列车行车方向和占用状态准确无误。看似细微的数字背后,是项目团队对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接口、每一次测试的极致追求——用严丝合缝的技术细节,构筑起高标准的工程建设。
每一道工序的交接都像接力棒的传递,丝毫马虎不得。班组长与施工员并肩核查,一寸寸确认结构是否完好,材料是否清理干净,唯有确认无误,方能签字退场。面对多工种交叉作业的常态,项目部推行“施工预想”,提前谋划避让路径与防护措施,为已完工程筑起“安全区”。
质量之责,不仅在于施工过程,更延续至成品保护的每一个夜晚。项目部部署130组高性能太阳能监控设备,覆盖沿线重点区域,织密“看得见”的安全网络。每月开展“成品保护月”专项行动,强化对接触网导线、通信标识、信号机基座等关键点的包裹与防护,常态化巡视确保工程成果不因外力受损。
“每一次巡逻和管理的办法规范,都是我们对工程品质的郑重承诺。”夜巡班组长吴建学说道。自夜间成品保护队伍组建以来,他们从每晚7点执勤至次日清晨6点,他们扫查每一处可疑影像,拍照、留痕、逐条登记安保日志,用一道道光影交错、一声声脚步回响,成为工程品质的“守夜人”,无声守候,从未缺席。
以匠心为笔,以责任为墨,中铁电气化局在匈塞铁路的蓝图上一笔一画精细勾勒。这套完整、系统、落地的管理实践,如同一支如椽巨笔,书写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篇章:它不仅追求建设的“速度”与“体量”,更彰显坚守的“品质”与“恒心”。
这条横贯中东欧的钢铁经纬,连接的不仅是山河地理,更是发展与希望。它用绿色为生态留白,用安全为行程护航,用质量赋予未来以重量。这是一条因责任而基石永固的道路,也是一段因绿色而生生不息的旅程。(文:陆广 周新文 冯鑫 刘春晨)

中铁电气化局匈塞铁路(匈牙利段)为保护岩沙燕筑巢繁殖暂停施工

中铁电气化局匈塞铁路(匈牙利段)员工高空作业培训

中铁电气化局匈塞铁路区间接触网驱鸟装置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发展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020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