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书评之数字时代的劳动异化: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来源:中国城乡发展网 | 2025-08-25 15:00:28

在互联网平台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当网络作家被流量指标束缚创作自由,当白领职员陷入无休止的“内卷”,当短视频用户沉迷于无穷尽的推荐内容时,我们不禁要问:现代人的劳动困境与两个世纪前马克思所描述的工人处境有何本质区别?重读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写于1844年却直到1932年才完整面世的著作,会惊讶地发现其中关于“异化劳动”的论述,竟如此精准地预言了当代数字劳工的生存状态。

马克思在这部早期著作中系统阐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维度。首先是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生产的商品越多,他自己就变得越廉价。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反过来支配劳动者。这一现象在今天的内容创作者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短视频博主、网络写手们生产的海量内容被平台无偿占有,创作者反而要为了流量和数据焦虑不已。他们的创作不再是为了表达自我,而是为了满足算法的偏好。

其次是劳动者与劳动过程本身的异化。劳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成为被迫的谋生手段。如当代的客服行业工作者,他们被智能客服系统严格规范,必须按照预设的话术模板和响应时间与客户沟通,丧失了对工作方式的自主权。客服人员不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被系统设定的标准化流程所支配。他们的每一句回应都被录音分析,每一次停顿都被计时考核,每一个情绪波动都被情感识别系统监测。这种异化程度,使得本应充满人性化交流的客服工作,变成了人机混合系统中可被随时替换的“语音接口”。

第三种异化是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然而在当下的职场环境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令人忧虑的转变:劳动正逐渐丧失其作为人的自我实现的本质特征,而退化为一种近乎本能的生存竞争。

最后是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资本主义将丰富的人际关系简化为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在今天的社交媒体时代,这种异化发展到了新高度。“点赞”、“转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友谊的标准,情感被量化为可计算的数据指标。我们不是在建立真实的人际联结,而是在经营个人品牌的“流量”。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异化呈现出新的特征。如果说马克思时代的异化发生在工厂车间,今天的异化则隐藏在智能手机的屏幕之后。算法推荐系统将用户的注意力转化为可售卖的商品,人成为“数据劳工”;零工经济让劳动者完全依赖平台派单,比传统工人更缺乏保障;AI技术的突飞猛进,更使许多创造性工作面临被替代的风险,引发了关于人的价值的新一轮焦虑。

面对这些新的异化形式,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解决思路依然具有启发意义。他主张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这一命题在今天可以转化为对技术民主化的追求。我们需要打破科技巨头的算法黑箱,让劳动者参与平台治理;需要重构劳动的意义,通过缩短工时、推行全民基本收入等方式,使人从谋生劳动中解放出来;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抵抗数字异化,减少社交媒体依赖,重建真实的社交关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它诊断出了病症,更在于它指出了超越异化的可能性方向。当越来越多的工作者开始探索新型工作模式时,他们正在以实践回应马克思的哲学诉求:劳动应该使人成为人,而不是沦为算法的附庸。在这个意义上,这部写于近两个世纪前的著作,依然是我们理解当代劳动困境、寻找解放出路的重要思想资源。(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健)

责任编辑:张恩民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玉泉营111号中科万邦大厦323室

服务热线:400-6611-820

京ICP备20230005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