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致王家堡全体乡亲的一封信: 《七百三十个日夜的铭记》

来源:中国城乡发展网 | 2025-10-10 11:45:13

七百多天的驻村时光,仿佛转眼之间。告别王家堡的日子到了,心中充满不舍。年轻时便怀有深入基层历练的愿望,没想到在退休前得以真正实现。

这三点一平方公里的土地,我几乎一步步走遍。全村3411人、1034户在家的乡亲,我几乎都到访过;八个村民小组(村民口中的王家堡,文家细房,徐家湾,赵家洲,张家墩,唐家墩,王家墩,幸福村)那些熟悉的面孔,此刻想来格外亲切。驻村伊始,我就在工作笔记首页郑重写下“以真情化导民心”。这不仅是一句承诺,更是贯穿两年的坚守。我们摸索出“121精准脱贫工作法”——1名党员结对2户群众,聚焦1个核心需求进行帮扶——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许多乡亲的生活有了起色。那本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谁家有困难、哪块地适合种什么、村里待办事项……点点滴滴,不知不觉写下了二十多万字的走访笔记和工作日志。这些文字,承载着乡亲们的期盼,凝结着我的思考,更镌刻着与王家堡难以割舍的深情。每每翻开,七百三十个日夜的情景便浮现眼前:清晨田间跑步访民情,夜晚灯下入户聊家常,已融入日常,连空气都浸满泥土与乡情的芬芳,连村头守护鸽子棚的“小黑”都成了熟络的老友。

这两年,我还写了近30篇宣传报道,让王家堡的故事传得更远。王家堡的身影有时会出现在九江电视台一套的元旦、元宵节目中,九江新闻网、经开区发布、永安资讯也常有我们的新闻,每一次亮相都凝聚着乡亲们的汗水和期望。

真要离开,心底的怀念挥之不去:清晨跑步时村民递来的矿泉水,田间现搞并削好尝到的鲜甜香瓜,大棚里随手摘下的清脆黄瓜,地头偶遇时塞来的几颗甜枣……一幕幕清晰如昨。还有骑车、步行的乡亲们,那一声声热情的“曹书记好”,是我永生难忘的暖意。

更让我牵挂的是那些熟悉的人:教我种蒜的王火木师傅,葡萄园里经验丰富的李哥。曾经的11户脱贫户(监测户),关心我的大哥大姐们,慈祥的老人家们,叫我“老师”的小学生,喊我“快乐城爷爷”的娃娃,还有那些想来村部看我的孩子们……一张张面孔浮现眼前,都是沉甸甸、放不下的情缘。

驻村以来,总想着多为村里办些实事:请中医专家来义诊,看到老人们排队就诊,心里才踏实;张罗送戏下乡、送电影进村,戏台前、银幕下的欢声笑语和掌声,最是宽慰;腊八节熬粥送给长者,春节前请书法家写春联赠村民,墨香伴着年味,温暖了整个村子。这些活动,增进了村里的欢乐与邻里的温情。更欣慰的是:村里的路拓宽平整了,走起来脚步生风;葡萄园大棚越建越坚固,产量提高了,乡亲们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

为激发大家的内生动力,我们开展了“五星创评”,从孝老爱亲、勤劳致富等方面评星挂牌,大家的干劲儿更足了。“爱心一日捐”的善款,全部用于扶贫帮困,发放代购券,村里的爱心超市让温暖直达需要的人心。

帮乡亲们销售农产品,是我常记挂的事。谁家的新榨菜籽油、熟了的西瓜、上市的辣椒,便赶紧在朋友圈吆喝,登记斤两、收转钱款,或顺道捎进城。看到他们接过钱时舒展的眉头,便觉得一切奔波都值得。特别是为葡萄园联系了免费农残检测,拿到合格报告后,葡萄成功进入高端市场,价格稳定了,乡亲们的笑容比葡萄还甜。

这两年,我也跟着村民学习,种出了“九江青菜之王”,和许多新鲜蔬果。辣蓼花开时,试着制成糯米酒曲,竟真酿出了醇厚的米酒。手把手教会脱贫户徐元和这门手艺,希望他能靠卖酒增收。也曾调研中华白玉蜗牛养殖,时机成熟若引进,或许能多一条致富新路。

蔬菜大棚的景象最是难忘:红彤彤的西红柿、饱满的西葫芦,挂满枝头的草莓、辣椒,滚满地的西瓜……和大家一起挥汗劳作,衣衫湿透也不觉累。采摘时的欢笑,分享丰收的喜悦,那份甜远胜蜜糖。葡萄园里更是热闹:一起修剪枝条、疏理果穗,收获季节围着整果包装,盘算销路,七嘴八舌商量着怎么卖得更好,此起彼伏的笑声,真像一家人围坐拉家常。

风雨中的时刻记忆尤为深刻:暴雨倾盆,挽起裤腿蹚水进村,和村干部一起吊闸排涝,守护田地;防汛紧要关头,与年轻人彻夜值守大堤,巡查加固;冬夜飘雪,披衣疾行,与种植户冲进大棚扫雪、点炭升温、除冰,生怕冻伤果苗、压塌大棚。

更难忘那些与脱贫户孩子相关的片段:

脱贫户徐元先瘫痪在床,其孙徐耀涛升学时,我送他读科技中专学技术,后来考入江西职业技术应用学院。孩子红着眼说“圆了大学梦”,那一刻倍感欣慰。

脱贫户聂和云的大女儿在景德镇学院读大三,团组织关系一直未解决。我便联系她原高中和区团委反复沟通,终于在第三年得以解决,孩子顺利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家二女儿聂书婷去年高考,我帮着分析志愿,最终被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录取。

脱贫户聋哑夫妻刘理龙的儿子,07年至10年在九江农校就读毕业却未拿到毕业证。前年,我协调对接农校与现职业大学领导,帮他补齐相关手续,折腾近一个月终于拿到了九江职大的毕业证。小伙子说:“终于能有利于找工作了。”

村里一对80后夫妻因矛盾升级报警,我拉着两人聊了一下午,厘清根源,劝导他们多为孩子考虑。此后从女儿高一到高三,夫妻和睦,共同陪伴孩子备考。他们特意来道谢:“多亏您把我们聊醒了!”

这些事虽不大,却关乎脱贫户家庭和村民的生活与希望。看着他们的日子渐渐亮堂,便觉得这七百三十个日夜的奔波,值了。

驻村岁月,也留下了些许印记:我的驻村日记被市农业农村局平台选登;《九江零距离》邀我做专访;作为王家堡第一书记的故事登上了“学习强国”。最感欣慰的是,在学习强国平台,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提出的“一留一工”模式,被作为学习强国的精选建言纳入“十五五”规划建议——这些都谈不上成绩,只是如实记录、真诚呼吁。脱贫户送来的锦旗,“风雨无阻扶贫路,一心为民展担当”,每次看到,肩上的责任都更重一分。

说来也巧,与“学习强国”的缘分,都源于王家堡乡村振兴的点滴。2019年疫情期间结对帮扶徐元生家时,写下的《疫情无情人有情——科技发展局助卖扶贫菜》,是我区首篇登上“学习强国”的稿件;驻村后的专访再次登上学习强国平台;“一留一工”建言入选精选……每一次交集,都深深刻着王家堡的故事,成为七百三十个日夜中最闪亮的注脚。

王家堡的人啊,个个让我牵挂:已故全国劳模张才东的子孙,传承着踏实勤勉的品格;四烈士后代、老党员桂植贤,带着先辈的刚毅,积极参与村务,常讲红色故事;参军立功归来的青年,英姿勃发;考上北京邮电大学的学子,是全村骄傲,念念不忘回报家乡;还有热心的乡贤,出钱出力为村子办事,那份赤诚,暖人心窝。

每逢八一,我总自费买些牛奶、水果,看望退役军人和参战老兵。握着他们的手,听他们讲讲烽火岁月,心里特别感动。

平日里,也惦记着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和残疾人家庭。送点米面油,问问棉被够不够暖、药有没有断,坐下聊聊,帮忙跑腿办事,心里才踏实。

这样深厚的乡情,如何割舍?怎忍匆匆离开这些淳朴善良的乡亲?这两年编写的54个“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小故事、几十首乡村诗词,连同厚厚的20多万字笔记,都化作了心底沉甸甸的牵挂。或许人到一定年岁,更珍视过往。从今往后,王家堡,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接力棒,即将交到下一任手中。所幸与大家的一对一帮扶任务尚未结束,每月还能回来看看,帮着吆喝农产品,重温王家堡的岁月。这样想着,不舍的心才稍得慰藉。

唯愿王家堡的明天越来越好,乡亲们的日子一步一个台阶,蒸蒸日上,和美安康!这是我永远不变的心愿与祝福。

驻村第一书记曹洪勇

2025年9月30日

责任编辑:张恩民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玉泉营111号中科万邦大厦323室

服务热线:400-6611-820

京ICP备20230005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