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鲜明指出了全民参与的重要性。在自然灾害与安全风险交织的当下,这一主题既是呼吁,更是行动指南:唯有凝聚全社会力量,从早从细排查隐患,才能筑牢守护生命的安全屏障。
一、隐患排查:织密安全防护网的“第一针”
灾害的发生往往始于细微之处。无论是城市高楼的消防通道堵塞、老旧小区的电路老化,还是乡村地区的山体滑坡隐患、河流水系的行洪障碍,每一处风险都可能成为威胁生命的“导火索”。国家减灾救灾办与应急管理部倡导的“早排查”,正是要求我们以“显微镜”般的细致,深入社区、校园、企业等各个场景,主动发现并消除潜在危险。例如,定期开展家庭用电用气安全检查、参与社区组织的灾害风险普查,都是普通人可参与的“防患于未然”之举。
二、应急能力: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
“个个会应急”的核心,在于将安全意识转化为实战能力。近年来,多地通过应急演练、科普宣传等方式,推动公众掌握基础防灾技能:灭火器的正确使用、地震时的“黄金三角”避险法、洪水来临时的转移路线规划等。这些知识不仅需要“学”,更要“练”——通过模拟演练,让应急反应成为肌肉记忆。正如应急管理部强调的“早预警、早行动”,当每个人都能在风险来临前迅速响应,社会整体的抗灾能力才能实现质的提升。
三、全民参与:构建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
防灾减灾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的“大合唱”。从汶川地震后民间救援力量的崛起,到河南暴雨中“双向奔赴”的自救互救,无数案例证明:当14亿人都成为安全守护者,再大的灾害也能被有效抵御。今年的主题特别强调“身边”,正是提醒我们:排查隐患不必舍近求远,从检查自家阳台杂物是否堵塞消防通道,到向社区反馈路灯损坏可能导致的夜间安全风险,每一个微小行动都在为安全加码。
四、科技赋能:让灾害防控更“聪明”更“精准”
在全民参与的基础上,科技正成为防灾减灾的“硬核支撑”。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覆盖气象、地震、地质等多领域,可实现分钟级预警。而普通人通过手机APP、社区广播等渠道,就能第一时间获取灾害信息,为逃生避险争取宝贵时间。科技与人力的结合,让“早发现、早处置”成为可能,也让防灾减灾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从“讲安全”到“会应急”,从“排查隐患”到“守护生命”,防灾减灾是贯穿全年的“必修课”。今年的主题如同一声号角,召唤我们以“人人尽责”的态度、“个个能战”的能力,共同编织一张覆盖全领域、全周期的安全防护网。唯有如此,才能在风险挑战面前,真正实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安全的阳光下绽放。(文/张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