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在吉林省的广袤大地上,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族乡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民族团结的光芒。2025 年 6 月 30 日,这份荣耀被省委和省政府以 “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的荣誉称号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这是对包拉温都蒙古族乡多年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最高赞誉,也是对该乡在省、市、县各级领导以及各级关工委指导下,在乡党委和县政府带领下,乡关工委和全乡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最好见证。
时光回溯到 2017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审议时,高瞻远瞩地强调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号召各族群众像爱护眼睛、珍视生命一样对待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这句饱含深情与智慧的话语,如同春日暖阳,照亮了包拉温都蒙古族乡民族团结进步的道路,乡关工委迅速响应,将总书记的教导铭记于心、落实于行。
宣传引领,筑牢民族团结思想根基
民族团结,宣传先行。包拉温都蒙古族乡党委和政府深知宣传工作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关键作用,全力支持乡关工委 “报吧” 文化阵地的建设与发展,使其成为传播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文化的重要平台。在这里,“民族团结进步书摊” 摆满了各类书籍,供村民群众和青少年学习,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而乡关工委组织的 “五老” 人员,更是民族团结的 “播火者”,他们每年在 “报吧” 开展数十次宣讲活动,用质朴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将民族团结的理念深深扎根于群众心中。
“报吧” 门前,12 名 “五老” 志愿者甘当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 “先锋”,他们不辞辛劳,向各族群众宣讲辅导民族团结进步的工作内容。从年初的 “学习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 “加强民族团结工作”“民族团结一家亲”,再到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会议精神的解读,每一次宣讲都是对民族团结内涵的深刻阐释。他们还走出 “报吧”,每年 2 至 3 次下村屯、进学校,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角落,全年平均受教育群众达 2500 多人次,培养了 210 名民族团结 “志愿者”,让民族团结的火种在全乡蔓延。
乡党委和政府的用心不止于此,在迷子荒村的文化广场旁,一座 30 延长米、3 米高的钢制防雨民族团结宣传廊拔地而起,这是乡关工委 “五老” 人员精心编写的内容,每年更换几次,用直观的方式向群众传递民族团结的力量。自 2018 年 6 月 29 日起,民族团结进步
文化大集在 “报吧” 门前热闹开锣,300 多册民族团结、普法、科技等图书被群众热情领取,乡中学学生曲峰手捧《中华民族》,立志成为民族团结宣传员。此后每年 “七一” 前,文化大集如期而至,几百本民族团结图书被赠送给村民群众,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乡文化站也不甘示弱,组建了一支由 20 名青少年参加的民族团结文艺宣传队,由 “五老” 人员、省非遗传承人梁海清担任队长。他们精心编排的 6 个宣传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节目,占演出节目的一半,每年多次下乡巡回演出,用文艺的形式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群众心间,让民族团结进步的氛围在全乡愈发浓厚。
携手共进,蒙汉青年 “抱团” 致富
民族团结不仅体现在思想上,更落实在行动中。包拉温都蒙古族乡的蒙汉青年农牧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民族团结的深刻内涵。40 多名 “四自” 小组蒙汉族青年农牧民在 “报吧” 学习了 “舍饲” 养牛养羊的科学技术,又受到 “五老” 人员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宣讲教育后,决定 “抱团” 闯市场,共同致富。
迷子荒村的蒙古族青年牧民庞海军、马长清和汉族青年徐国峰、于明,都是 “四自” 小组成员。他们在 “报吧” 学习养牛科学技术,各家的青储饲料窑挨着建,每年青储时互相协助。他们共同探索养牛技术,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2021 年,他们每家每年平均纯收入 15 至 20 万元;到 2024 年,每家平均收入 25 万元;2025 年,全乡各村屯都有 “四自” 小组蒙古族和汉族青年的养牛、养羊专业户 “抱团” 小组,全乡 32 家 “四自” 小组青年农牧民 “抱团” 小组蓬勃发展,不断创造新的效益。半拉格森村的冯丹 “抱团” 养羊小组,五家在 2024 年平均各家收入 30 多万元。蒙汉青年农牧民在农牧业生产上的 “抱团” 生产,不仅实现了致富,更促进了全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让民族团结的果实累累。
情暖乡里,互帮互助一家亲
民族团结如一家,互帮互助一家亲。在包拉温都蒙古族乡,这样的故事俯拾皆是。蒙古族青年张东波受老党员宣讲的感召,主动帮助汉族青年庄亮。庄亮是迷子荒村的残疾汉族青年,养殖 120 多只羊,2023 年秋,他急需玉米秸秆作为冬储饲料,却四处求购无果。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张东波开着轮式拖拉机,将自家责任田的玉米杆送来了,一连送了四车,满足
了庄亮的需求。庄亮多次给钱,张东波都谢绝了,他说:“咱们蒙汉族是一家人,要互相帮助,搞好团结。” 这样的故事在全乡每年都有 30 多起,蒙汉青年在农牧业生产上互相帮助,亲如一家。
“合家院” 的故事更是温暖人心。迷子荒屯的蒙古族青年刘海宝和汉族青年姜文曾是邻居,两家院子有一道钢丝网相隔,互不来往。2021 年春季,他们在 “报吧” 学习时,受到老党员宣讲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号召的感染,决心响应号召,搞好团结。他们拆掉两家院子间的钢丝网,变成 “和家院”,从此两家有事互相帮助,成为 “好哥们”。全乡有 12 户蒙汉青年邻里也改成 “和家院”,在抗旱时出现 “和家井”,秋收时出现 “和家打谷场”,处处洋溢着民族团结的温馨。
“咱们的博士” 庄希才的故事更是令人动容。他是半拉格森村的养羊专业户,通过在 “报吧” 学习,掌握了科技养羊和疫病防治技术,成为养羊 “博士”。他不仅自己致富,还无偿帮助蒙汉族弟兄发展养羊业,每年帮助几十家养羊户解决困难。今年 2 月,他接到 “四自” 小组青年马长福的求援电话,及时帮助治疗病羊,拒绝接受辛苦钱。他每年为乡里蒙汉族养羊专业户义务帮助治疗病羊几十次,不收钱,被乡邻们亲切地称为 “咱们的羊博士”。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民族团结的真谛,为乡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添砖加瓦。
包拉温都蒙古族乡的各族人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青少年在关工委 “五老” 人员的带领下,充分发挥 “报吧” 先进文化阵地的作用,在 6 名 “五老” 志愿者的热情服务下,“报吧” 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上发挥了书香润德、文化劝世、春风化雨的作用。通过 “报吧” 先进文化的传播,为全乡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注入了 “正能量”,启动了 “加速度”。2020 年 11 月,“报吧” 被中宣部授予 “全国第八届‘服务农民,服务基层’ 文化建设先进集体”;2019 年 10 月被省民委授予 “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乡关工委也多次受到省、市、县和乡里的表彰。“五老” 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张树森,更是荣誉等身,2009 年被国务院授予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2024 年 4 月被中央文明委评为 “中国好人”,还两次被省委宣传部授予 “吉林好人”,分别是 “道德模范” 和 “最美民族团结之星”。
民族团结的号角已经吹响,包拉温都蒙古族乡的各族人民将永远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们乡关工委将一如既往地助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我们要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让各族人民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建设 “和、富、强、美” 的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包拉温都这片热土上长盛不衰,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文/陈宝林 张树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