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瞬间被永远铭记,有些精神跨越时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8 月 30 日,我有幸跟随通榆县文学爱好者们,来到通榆县开通镇红旗村,参观了由年仅 38 岁的青年姜春宇自费建起的通榆县第一个民间抗日纪念馆。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心灵之旅,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这座纪念馆静静矗立在通榆县境内,宛如一位沉稳的长者,默默诉说着过往的岁月。作为当地铭记抗战历史、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特殊而厚重的历史意义。纪念馆内系统陈列着五百余件珍贵的抗战文物,这些文物从历经战火洗礼的武器装备到饱含岁月痕迹的生活用具,每一件都仿佛是一个鲜活的历史见证者。它们以无声的姿态,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诉说着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所经历的沉重苦难与不屈抗争。
姜春宇,这位土生土长的通榆青年,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历史责任感。二十余年来,他始终秉持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不计个人得失,自费五十余万元,足迹遍布全国多个省市的乡村、旧货市场与历史遗迹周边,只为搜寻散落在民间的抗战文物。在这漫长的收集过程中,他从未有过激昂的豪言壮语,而是以脚踏实地的行动与矢志不渝的执着,践行着守护历史的承诺。姜春宇深知,这些看似冰冷的文物背后,凝结着无数革命先辈的热血与牺牲,是不可再生的历史资源,更是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载体。若任其流失或损毁,不仅是对历史的遗忘,更是对先辈的辜负。
当我们踏入通榆民间抗日纪念馆的那一刻,浓厚的历史氛围瞬间将我们带回那个硝烟弥漫的抗战年代。展柜中,锈迹斑斑的迫击炮子弹、机枪零件,砍向鬼子的大刀,见证了战场上的激烈交锋;补丁摞补丁的军装、布鞋,映射出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下的坚韧意志;泛黄的战地照片、书信与文件,记录着抗战时期的社会风貌与个体命运;还有带有弹痕的钢盔、磨损的军号等物品,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具体而鲜活的历史故事。这些文物虽历经数十年岁月侵蚀,却依然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它们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到抗战时期物资的匮乏与环境的险恶,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们以顽强意志抵御外敌、守护家国的伟大精神,进而在心中升腾起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民族精神的认同。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完善,通榆民间抗日纪念馆已成为当地及周边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开馆以来,纪念馆始终坚持免费开放原则,积极承接机关单位、学校、企业等各类团体的参观学习活动。在这里,通过实物展示、历史讲解与场景还原相结合的方式,广大参观者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得以跳出书本,近距离接触历史、感知历史,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许多学校将纪念馆作为课外实践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前来参观,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接受爱国主义熏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不少机关单位也将此处作为党员教育与思想建设的重要场所,通过重温抗战历史,强化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与使命意识。
姜春宇的坚守与付出,不仅为通榆县留住了珍贵的抗战历史记忆,更在当地乃至更广范围内点燃了传承红色基因的火种。如今,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民间力量开始关注抗战文物保护与红色文化传承。有人主动将家中珍藏的抗战物品捐赠给纪念馆,有人自愿加入纪念馆的志愿服务队伍,共同为守护历史、传播正能量贡献力量。未来,姜春宇表示,将继续扩充文物收集范围,完善纪念馆的展陈体系与教育功能,让这座民间抗日纪念馆成为更具影响力的历史课堂,让更多人通过文物读懂抗战历史,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持续传承、熠熠生辉。
参观结束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姜春宇和他的抗日纪念馆,让我深刻认识到,抗战精神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存在于像姜春宇这样平凡却伟大的人身上。我们每个人都应像姜春宇一样,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文图/陈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