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实证调研团走进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围绕 “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在艺术领域初创企业中的实践” 主题,与该院学生创业团队深入交流,详细了解制度对初创艺术企业的实际作用、现存局限及改进方向,为制度在新兴创业群体中的适配性优化收集一手素材。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生创业团队多聚焦文创设计、非遗手作、艺术衍生品开发等领域,该初创团队规模多为 3-5 人,业务处于起步阶段,环保实践与艺术创作、产品生产深度绑定,形成了区别于传统工业企业的独特需求,成为调研团重点研究对象。
制度显效:推动环保理念融入艺术创业
谈及环保信用评价制度的影响,调研发现,制度对初创艺术企业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引导环保理念落地产品端。如利用废旧塑料瓶、废弃木料创作艺术装置,创业团队在了解评价制度中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相关指标后,将其确立为核心创作方向,目前市场上环保题材作品数量相较以往大大提升;
二是规范基础环保行为。多数团队在接触制度后,建立了简易的环保台账,如记录材料采购来源、废弃物分类处理情况,避免了小作坊式生产中的环保漏洞;
三是提升品牌竞争力。部分团队反馈,在对接高校文创合作、申请创业扶持资金时,“参与环保信用评价的意愿” 已成为合作方和评审组考量的重要因素。
现实局限:初创艺术企业面临多重挑战
尽管制度有积极引导作用,但受访团队普遍反映存在适配性不足的问题。“最大的难题是成本压力”,团队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有机棉面料比普通棉贵 40%,我们月销量刚过 200 件,这笔额外支出让利润空间压缩了近 15%。” 除成本外,局限还集中在三方面:
其一,专业能力不足。多数团队无专职环保人员,对 “合规度”“践约度” 等评价指标的具体标准理解模糊,团队成员王同学坦言:“看政府文件里的‘污染物排放限值’,我们根本不知道怎么对应艺术创作的情况,只能反复咨询学校老师。”
其二,申报流程繁琐。评价申报需提交生产台账、材料检测报告等资料,而初创团队多是 “一人多岗”,整理材料往往要占用 3-5 天的创作时间;
其三,指标针对性不强。现有评价指标更侧重工业企业的 “治污设施投入”“废水废气排放量”,对艺术企业 “环保材料使用率”“创作流程低碳化” 等核心环保维度考量不足,导致部分团队的环保努力难以全面体现。
应对探索与改进期望:期待更适配的制度支持
为适配制度要求,创业团队也在主动探索解决方案。“我们联合了学院另外 3 支文创团队,一起向环保材料供应商争取批量采购折扣,成本能降低 10%-15%”,周同学介绍。同时,团队还对接苏州大学环境学院的志愿者,邀请其协助梳理环保合规流程;部分团队利用学校 “创业孵化中心” 资源,参加环保政策解读沙龙,提升对制度的认知。
谈及对制度完善的期待,受访团队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一是希望制定差异化评价指标,增加 “环保材料占比”“低碳创作流程覆盖率” 等艺术领域特色指标,让评价更贴合实际;二是建议简化初创企业申报流程,如开设 “线上简化通道”,减少非核心申报材料;三是期待更多资源支持,如提供环保材料检测补贴、推荐高性价比的环保供应商,帮助缓解成本压力;四是希望第三方机构能提供免费的环保咨询服务,解决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如果制度能更‘懂’我们艺术初创企业,大家参与的积极性肯定会更高”,李同学说。
此次走访不仅为南师大法学院调研团提供了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在新兴创业领域的实践样本,更收集到来自基层创业群体的真实需求。这些反馈将为制度后续向艺术初创领域延伸、提升适配性提供重要参考,助力推动环保理念与创意产业深度融合,让更多初创艺术企业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文图/柳常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