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登记的数据产品超过200个
多为企业的核心数据资产,人工智能产业占比超过60%
记者昨天从上海市知识产权局获悉,截至3月底,在沪登记的数据产品超过200个,其中在上海数据交易所挂牌的有130多个产品,交易额超1.4亿元;10余家企业凭借登记的数据产品获得银行质押融资,贷款总额超2亿元。
据介绍,《上海市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存证暂行办法》去年12月8日正式施行以来,各类主体申请踊跃。交通运输部、中国科学院、国家电网等国字号机构下属单位,上海数据集团、大数据股份等大型数据公司,上海建工、百联集团等大型国企,淘宝、抖音等网络平台,以及上海钢联、合合信息等上市公司和龙头企业已申请登记数据产品,涉及的产业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金融服务和教育文化为主。其中,人工智能产业占比超过60%,生物医药产业占比达20%。
所谓“数据产品知识产权”,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对其合法获取的数据资源,经过实质性加工和创新性劳动后,形成的具有智力成果属性和商业价值的数据加工集合、数据加工产品、数据技术算法等数据产品享有的权益。
在沪登记的数据产品质量较高,如中证指数的“沪深300指数”、淘宝的“生意参谋零售电商版”、上海数据集团的“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估数据”、拉扎斯网络科技(饿了么)的“基于本地生活知识图谱的大模型训练语料”、抖音游戏的“观星台经营数据分析平台”,均为企业的核心数据资产。
为什么要在政府部门登记自家的核心数据资产?市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处处长徐上解释:“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的目的是促进数据的流通和交易,好比房产交易需要政府部门发放的房产证,要让数据交易有公信力,就需要政府部门开展登记工作。”
在全国17个数据知识产权试点省市中,上海率先对数据登记产品的“知识产权属性”开展实质性审查试点。与其他试点地方只开展形式审查不同,上海有关部门对申请登记的数据产品在形式审查的基础上,会审查数据产品是否存在“实质性加工”和“创新性劳动”,落脚点在是否有应用场景,是否属于智力成果。
“我们制定了3万多字的《上海市数据产品知识产权审查指南》,并在审查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增加示范案例。目前,这个指南已经更新到第三版。”徐上说。
目前,这项试点工作服务全国的功能已得到体现。在涉及16个省市的70个数据产品申请中,有云南振途信息科技公司申请的“肉牛生理数据要素数据产品”,这家企业获得了云南省首张数据产品知识产权证书。淘宝在沪登记了最核心的数据产品“生意参谋零售电商版”。国家文物局的“文保链”、北京天工(中国电影导演中心)的“影视后期制作大数据”、武汉理工大学的“全国出版图书数据”也在沪完成了登记。徐上介绍:“我们还助力老区建设,为湖南省桑植县老区发展集团登记了三个数据产品,它们都在上海数交所完成了挂牌交易。”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发展融合中心”/中国城乡发展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020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