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治理体系

2024-05-23 16:12:46    来源:光明日报    

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从生产力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动力引擎。从生产关系看,科技领域是最需要改革的领域,科技体制是保障科技创新要素优化配置、促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旨在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化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涉及战略规划、任务布局、资源配置、机构建设、人才及科技评价、成果转化、创新环境、国际合作等方方面面。要根据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创新的不同规律,分类加强制度设计和改革系统集成,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为以科技现代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健全“决策—咨询—执行—评估”有效衔接、相辅相成的科技治理体系,这是做好科技工作的根本保证。让决策、咨询、执行、评估在科技治理链条上形成闭环,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在决策上,中央科技委员会作为党中央科技决策议事协调机构,统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研究审议国家科技发展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统筹解决科技领域战略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问题等。在咨询上,完善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发挥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国家高端科技智库等机构的科技战略咨询作用,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献良策,更好服务党中央重大科技决策。在执行上,建立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明确部门、地方及机构责任分工,强化过程管理和跟踪督办,确保战略规划、重大项目落地实施见效。在评估上,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对部门、地方的监督与考核,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专家系统和预测模型等方法,切实发挥第三方评估作用,加强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导向评估,充分发挥“国家队”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战略科技任务和战略科技人才的一体化部署,这是做好科技工作的战略路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能否实现,关键看教育能否优先发展,科技能否自立自强,人才能否引领驱动。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旨在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国家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主体保障。聚焦“四个面向”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这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任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建设战略科技人才队伍是完成战略科技任务的人才保障。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长远发展目标,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需要站在国家战略全局高度,系统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整体谋划国家战略科技任务,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化产学研合作,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这是做好科技工作的战略要求。以颠覆性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创新资源向重点领域、优秀团队集中,保持精干科技力量从事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主体科技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通过稳链、延链、固链、强链、补链、建链、升链等多种路径,提升产业链的完整性、稳定性和竞争力。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以科技安全保障经济安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营造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创新生态,这是做好科技工作的环境保障。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打造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到产业创新的完整创新生态。在科学研究上,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建立多元化科研资助体系,营造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鼓励科研人员持续开展原创性研究。在技术开发上,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统筹布局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应用场景上,构建全链条、跨行业的人工智能应用生态,发展专业的孵化器和加速器,为创新团队提供市场接入、商业模式指导、融资服务等全方位支持,提高转化、孵化效率。在产业创新方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广泛应用数智、绿色等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在国际合作上,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完善全球科技治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作者:万劲波,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编辑:雪儿]

相关新闻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发展融合中心”/中国城乡发展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0200664

网站简介|版权声明|免责声明|加盟合作|招聘英才|联系我们|人员查询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玉泉营产业园A座一层A1-013邮编:102600服务热线:010-60200664投稿邮箱:zgcx2023zs@163.com

法律顾问:北京昊庭律师事务所 涂水华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5216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232917

Copyright © cx.csjrw.cn.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30005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