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残疾人作为特殊困难群体,需要全社会格外关心、格外关注。5月,时逢阜新市第十三个助残月,一系列利好消息传来:辽宁省智慧助残养老辅具产业基地和生产基地正式落户;省残疾人帮扶性就业示范基地投入运营;为全市持证残疾人缴纳意外伤害保险……
从完善社会服务到拓展就业渠道,从科技赋能产业到兜底民生保障,阜新以多维度、创新性的举措推动残疾人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为特殊困难群体托起“稳稳的幸福”。
一个特殊的温情“投诉”
“我想通过这种方式,向阜新市残联表达感谢……”近日,辽事通转给阜新市12345热线一件特殊的“投诉”。热线那头,47岁的脑瘫患者王女士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自幼患病的她,独自抚养9岁的儿子,每月靠低保救助金和残疾人补助生活。为了自力更生,她省吃俭用买了一辆小三轮车,计划在端午节期间售卖五彩绳。
今年4月,一场交通事故让她的三轮车损坏,生活陷入困顿。绝望之际,她向阜新市残联理事长霍红求助,当天便收到暖心回应:“人没事就好,修车等后续的事我们解决!”高效的帮扶让王女士泪流满面。“残联就是我们的‘娘家人’!感谢她们……”
这样的暖心故事并非个例。清华大学毕业的博士朱先生落户阜新,阜新市残联迅速响应,主动上门了解其生活、工作需求,建立“一对一”帮扶档案,同时联合天津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为其捐赠电动轮椅、智能康复器械等辅助器具,对其出行、办公环境进行无障碍改造,让他切实感受到来自阜新这座城市的温暖与关怀。
放眼全市,助残月期间,阜新县残联为26名残疾人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彰武县残联为62名残疾人免费发放成人轮椅等适配型辅助器具……各县区结合实际,开展下基层义诊送健康、赠送盲人图书、普及应急救护常识、发放爱心大礼包等活动,汇聚成服务残疾人的爱河。
两大基地“安家落户”
让残疾人有依靠有保障,不仅要有一腔热血,更需产业支撑。辽宁省智慧助残养老辅具产业基地和生产基地、全省首家省级辅助性就业机构暨帮扶性就业示范基地相继在阜新落户,为全市助残事业发展夯基垒台。
辽宁省智慧助残养老辅具产业基地和生产基地,通过研发智能化、适老化康复辅具和生活辅助设备,构建覆盖居家、社区、机构的全场景服务体系,提升老年人和残疾人生活质量。该基地落户阜新,标志着辽宁省残联“一基地、一园区、一中心”产业布局重要环节正式落地,也是阜新乃至全省养老助残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一步。
全省首家省级辅助性就业机构暨帮扶性就业示范基地,聚焦智力障碍群体,通过职业测评、参与培训、签订就业合同,促进智力障碍残疾人实现就业,获得高质量生活。
基地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日前,在阜新市残联的见证下,智力障碍青年李杨(化名)与沈阳一家公司正式签订了就业合同,企业不仅为他缴纳了社保、发放基础工资,他制作的产品销售后,还给予他额外的收入。
依托“两个基地”建设,阜新市残联聚焦残疾人需求,创新服务模式,不断推动残疾人生活品质向“站起来、听得见、融得进”的目标迈进,助力残疾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民生实事兜牢保障网
今年年初,阜新市发布2025年十大民生实事,其中“提升残疾人群体保障水平项目”得到市民点赞:为增强残疾人及其家庭应对意外事故的能力,减轻因意外导致的经济负担,为全市持证残疾人缴纳意外伤害保险。
经过前期公示,现场开标,最终确定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阜新分公司、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阜新中心支公司为中标企业。阜新市残联结合招标文件中的“服务需求”内容,起草《阜新市残疾人意外伤害团体保险项目合作协议》,与两家中标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
为确保残疾人数据准确,阜新市残联还商请多个市直部门开展持证残疾人数据比对,各县(区)残联也根据投保条件统计持证残疾人名单。助残月期间,还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提高持证残疾人对这项民生实事的知晓率。
关心帮扶残疾人不只在5月,而是在每一月、每一天。努力做残疾人信得过、靠得住的知心人、贴心人,阜新市残联将持续开展惠残政策宣传、促进就业创业、康复服务下基层、文化助残润心灵、科技助残赋能未来等行动,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王晔包 美玲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发展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020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