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通榆县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可以说改革开放40年,通榆林业风雷激荡,春风化雨,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承载着40年的林业辉煌,瞭望鹤乡大地,随处可见沙丘叠翠、绿水清澈、花开四季……一幅幅生态美景。
通榆人和通榆林业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忠诚和执着、坚守和奉献,在广袤的大地上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谱写了一曲曲播绿撒翠的灿烂乐章。
从小就生活在通榆县最边远包拉温都蒙古族乡的我清楚记得,以前这里遍地黄沙。大风经常扬起流沙,形成几米高的沙墙,铺天盖地而来。一夜过后,沙子就堵了门窗,顺着沙丘能走上自家屋顶。大门推不开,只能先从窗户跳出去,铲去厚厚的流沙,挖出通道。包拉温都蒙古族乡是全县的缩影。
1978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一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始这年,更是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扬帆起航的年。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实施,给通榆大地带来了福音,早年间在鹤乡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通榆一场风,年尾到年终;一天进嘴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短短二十几个字,充分表达了当时通榆县气候的真实情况。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通榆林业相对薄弱,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随处可见,生态薄弱地带见风起沙,在时候一夜之间一座沙丘就不见了,让风搬到哪里都是个未知数,村屯被掩埋是经常的事情。春季播种后,播下的种子或是刚出土的小苗很容易就被风剥掉了,一年种两三次是经常事,农田产量也低,每公顷产量约在3000到4000斤,产量低,收入少,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上。改革开放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北防护林建设,科学规划,积极落实。在建设初期,不只是农田播种后被风剥,种植的树木幼苗也会被风刮掉,风刮掉的虽然是林业人的心血,但刮不挎林业人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信心,刮掉了重新再栽,在通榆人和通榆林业人四十几年的努力下,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174万亩。使通榆林业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小坨封、中坨挡、大坨子和基本农田是田成方林成网的格局。阻挡了风沙,锁住了沙龙,漫天飞沙的天气减少,流动和半流动沙丘已成历史,不再有沙压农田,风剥农田和村庄被埋现象,为全县的粮食生产构建了功能强大的生态屏障,农田单产逐年增加,目前,玉米单产可达15000斤以上,同时每年可向市场提供优质木材6万立方米。
通过绿化美化活动,全县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河流两岸、水库周围、乡村公路、村屯周围及居民住宅的房前屋后等,都按标准要求进行了绿化,并且基本形成了多树种、多林种、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防护林体系,有效地控制了风沙,减少了风剥地现象,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基本上形成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绿化美化格局,绿色已成为“鹤乡”通榆县的主色调。
2001年以后,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进入了第二阶段,在这个时期,国家实施了退耕还林政策,通榆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狠抓落实,结合“三北四、五期”工程的实施,在通榆掀起了“大造林”的又一个高潮。在这一个阶段,共实施退耕还林22.6万亩。退耕还林的实施彻底解决了生态薄弱环节上耕地不能造林的问题,即封堵了风口,同时也让农户得到了相应的补偿。给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补充了空白。
通榆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美化通榆大地工作作为重点工作,“十三五”以来,重点落实了公路绿化,村屯绿化美化。
按照省政府关于村屯绿化美化规划的技术标准和要求,结合村屯实际情况,经申请省绿化办同意,2016—2023年共完成村屯绿化365个,完善村屯520个。其中,省级“绿化美化示范村屯”任务9个。严格按照规划,坚持适地适树,乡土树种为主的原则,乔、灌、花、草相结合,确保“绿化美化村屯、创建绿色家园行动”任务圆满完成。全县公路绿化314公里,绿美成效明显提高。
2022年以来,全县共实施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和白城市科尔沁沙地北缘综合治理示范项目两项工程,完成绿化造林6.59万亩,其中: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完成人工造林2.5万亩、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完成人工造林0.79万亩、林分提质性修复3万亩、迹地更新0.3万亩、村屯绿化40个、公路绿化127公里。并完成农防林及历年欠账补植面积4.25万亩。
在通榆县以往的造林中,多以杨树为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杨树一家亲”的局面,由于造林树种单一,密度大,抗病虫害能力下降,林中、林下生物种类少,数量有限。党的二十大以后,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指导下,通榆林业人改变了经营理念,更换树种,现在的造林中多以乡土树种为主,由原来单一杨树造林发展为杨树、榆树、山杏、文冠果等多品种造林和营造混交林,齐头并进,同时发展林下经济,引进了玫瑰、山里红、沙棘等多个集防护、观赏、药用和经济价值为一身的造林树种,丰富了生物的多样性。在森林经营上,改变了以前大面积采伐更新的做法,以恢复林地生态环境为主,以生态疏伐占主要经营地位,在不改变林地林相的情况下,提高森林质量,保护林地面积不减少,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
针对绿化美化通榆大地活动任务重、要求严、时间长,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因此,通榆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做好绿化宣传工作放在首位,采取召开会议、发表广播电视讲话、下发宣传单、书写板报、墙头标语、悬挂过街条幅等做法,广泛宣传开展绿化美化鹤乡大地活动的重大意义。宣传森林在防沙治沙、保持水土、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农民致富步伐、促进乡村振兴,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宣传全县多年来通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实现富裕的乡、村以及个体户的典型事例。
全面完成绿化美化鹤乡大地规划任务,加强领导各部门共同协作是关键。为搞好绿化美化通榆大地活动,确保规划任务的完成,县委、县政府和林业部门按照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县委政府一把手挂帅,成立造林工作组织领导小组,各部门一把手列为成员,结合每年春秋造林季节,层层签订责任状,逐级落实造林责任,并要求各部门一把手负责。造林期间县委政府层层督查,任务结束按方案验收,严格兑现责任状,落实奖惩措施。全县各级政府把绿化美化、改善生态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政府每年用红头文件落实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环保、畜牧等部门的责任,并列入年终考核。对完成不力的单位,追究主要领导责任,最大程度调动各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并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护与利用、治理与致富相结合的原则和因地制宜的工作思路,采取工程、水利、移民搬迁等综合措施,实施集中连片、规模治理。
造林工程是一项涉及民生、民利的德政工程,必须统筹安排,严格管理,做好技术保障。树立“质为先”思想,营造高度重视工程质量的社会氛围,建立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的有效机制和手段,增强全社会的工程质量意识;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规划的原则,为了确保栽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活一片,要坚持抓严、抓细绿化美化各个环节。同时,严格推行禁止滥樵采、禁止滥放牧、禁止滥开垦的“三禁”制度,加大林草植被保护力度。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依法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促进荒漠植被自然修复。
改革只有进行时,多年来,通榆县始终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规律,持续深化林业改革,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推进退耕还林、集体林权、国有林场、林业行政综合执法、“三权分置”“互联网+放管服”等各项林业改革,不断优化服务质效。集体林权改革不断释放新活力。家庭林场、林业合作社、森林人家、森林康养等一批龙头企业和新型的经营主体日新月异。国有林场改革激活内生动能。全县有国有林场5个,总经营面积104万亩,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林场改革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县政府出台了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推动了国有林场改革,激发了干部职工内生动力,林场干部职工收入大幅增长。林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不断优化。按照简化执法环节、提高执法效能、强化依法管理为目标,落实“一支队伍执法”的要求,坚持“一个部门原则上应当整合为一支执法队伍”的原则,全面推进以森林公安为主体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同级林业主管部门行使的所有林业行政处罚权,统一执法主体、统一组织、统一审核、统一审批、统一处罚执法标准、统一文书格式办理林业行政案件。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促进自然资源资产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依法治林、依法兴林的意识明显增强。
面向新时代,追逐绿色发展,是通榆鹤乡人永远不变的梦想。他们在敬畏自然、珍爱地球,保护自然生态,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引领下,为努力打造天蓝、地绿、水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家园不懈奋斗。(文图/陈宝林)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发展融合中心”/中国城乡发展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020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