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杂粮杂豆之乡”美称的通榆,弱碱小米远近闻名。县委十六届十二次全会提出:大力发展杂粮杂豆等特色农业,推动形成规模、形成品牌。县委有号召,政协有响应,委员有行动,肩负政协履职使命的“委员百公顷科技示范田”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高位谋划,探索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通榆县地处科尔沁草原东陲,隶属吉林省白城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22°02′~123°30′,北纬44°13′~45°16′是世界公认的优质粮食黄金产业带,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土地资源,产出的弱碱小米,口感细糯香甜,深受消费者的喜爱。2024年2月,通榆县政协党组第3次会议谋划全年政协工作时,把强化“通榆小米”品牌效应,打造金色产业做为县政协的履职课题。专门成立由主席、副主席、委办主任和农业界别委员组成的调研组,深入乡村进行调研,农业界委员纷纷献计献策。为了增强带动效应,县政协制定了在新发乡和向海乡落实“委员百公顷科技示范田”的工作方案。
这一方案的制定,得到了农业界别委员、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身为吉林省承平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的赵明山委员捐赠了百公顷“双谷9号”谷种,价值10余万元。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服务团队,提供技术支撑和组织支持,县政协指派两名委办主任负责示范田的指导、协调、督促和落实。至此,由县政协组织开展的特色产业示范发展大幕徐徐拉开......
搭台引领,用实践为百姓算笔经济帐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2024年3月,“委员百公顷科技示范田”创建工作启动,这是县政协首次将履职作业书写在田野大地上。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邓利辉带领县政协班子成员先后来到新发乡和向海乡,与当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海乡四井子村、新发乡联合村两委成员及驻村工作队分别召开座谈会,深入研究四井子村、联合村乡村振兴新方式新路径,着重研究“委员百公顷科技示范田”引领种植业结构调整及如何进一步推进向海乡、新发乡特色产业发展。
2024年4月,邓利辉再次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到向海乡四井子村和新发乡联合村,围绕落实“委员百公顷科技示范田”创建工作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田间地头,详细了解品牌兴农战略实施等情况,围绕打造农产品品牌和农民增收等内容与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互动交流,针对“吉字号”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和推动吉林杂粮杂豆绿色兴农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为有效落实“委员百公顷科技示范田”创建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县政协的推动和协调下,共有33户农民参加了“委员百公顷科技示范田”的种植活动。科技示范田的创建工作中,县政协全程跟踪协调服务。2024年8月,邓利辉带领班子成员和部分委员先后多次深入示范田基地、谷子加工龙头企业调研。两名委办主任从前期“选种、选田、选户”,到中期“播种、施肥、浇灌”,再到后期“收获、包装、推广”,每一个环节都与专业农业服务团队对接,及时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及时为农户提供了种植技术、农资、检测、田间指导以及后期的深加工、市场流通、品牌打造、电商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服务。每一个环节做到了科技赋能,让特色种植从“凭经验”转变成“靠科技”。
联合村村民张强今年种植60亩“双谷九号”谷子,据了解,他过去一直种植玉米等一些常规性农作物,年初,在县政协相关领导的带动下,他才决定改变种植结构。通过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人员的悉心指导下,今年获得了丰收。相比种植玉米,种“双谷九号”亩均增收150元,60亩地增收近10000元。现在每每说起“委员百公顷科技示范田”的事,张强都赞不绝口。
随着秋收季节的到来,向海乡四井子村和新发乡联合村的村民们迎来了丰收时刻。两个村的“委员百公顷科技示范田”共收谷子100多万斤,产值200多万元,深加工包装后,收入可达350万元左右,比种植传统玉米产值增收一倍。这笔经济帐,让政协人和农户无比振奋。“委员百公顷科技示范田”不仅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为全县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建言献策,全力打响“通榆小米”品牌
2024年10月,白城市委常委、中共通榆县委书记王海刚深入向海乡四井子村“委员百公顷科技示范田”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对县政协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发展的带头创新示范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要求县政协进一步发挥优势,深入调研,为通榆小米产业发展、品牌打造再行动、再出力、再建议,为县委科学决策提供更有价值、更有分量的意见建议,为大力推进小米品牌科学有序规模化发展贡献新的更大力量。按照海刚书记要求,县政协围绕“加强谷子种植基地建设,打造通榆小米产业品牌”进一步开展专题调研。县政协农业农村委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会同县农业农村局、商务局深入新发乡、向海乡、吉林盘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专题调研并召开调研协商座谈会。结合百公顷示范田的建设,调研组成员纷纷献计献策。2024年11月,为了加快推进“通榆小米”品牌建设,邓利辉带领农业、商务、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及部分政协委员前往黑龙江省五常市考察学习“五常大米”农产品品牌化建设经验。在实地考察时,考察组一行参观了五常市彩桥米业有限公司和五常市乔府大院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了解了企业创建名米品牌的品种选荐、深加工、品牌包装、线下与网络销售、物流配送、企业未来发展以及政府主导推广、宣传、监管扶持企业发展和鼓励农民种植政策支持等情况。
结合域内调研和域外考察,县政协将向县委建议打造“东有五常大米,西有通榆小米”的品牌目标。同时,提出了“强化政府主导,落实各部门责任,集全力抓通榆小米产业;建立“通榆小米”协会,制定小米统一的质量标准和包装标准,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建立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提升产品品质,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培养适合本地的品种,组织种植户参加专业的技术培训,提升通榆小米品质和口感,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粮食的需求;强化资本引入,培植知名企业,规范企业、合作社订单种植,按订单建基地;加大品牌宣传推广,挖掘通榆小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线上建立官方网站和电商平台,线下与实体店铺合作,参加农产品展销会等各种活动“讲好通榆小米故事,打响通榆小米品牌”等5方面意见建议,积极推动“通榆小米”独有品牌化建设,打开国内外市场,叫响“东有五常大米,西有通榆小米”品牌效应,让金色产业带领农户走上致富路。
边实践、边调研、边考察、边献策,县政协打破了政协建言献策方式,用更有说服力实打实的事实去建言,去引领。把履职之根植入乡村振兴主阵地,把为民之心融入乡村振兴主战场,聚焦民之所忧、民之所盼,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之路上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稼穑蓬勃,梦想熠熠,我们坚信,“通榆小米”凭借得天独厚的品质、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严格的品质把控以及全方位的品牌塑造,一定能在市场上脱颖而出,成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知名品牌,成为通榆特色产业发展的领军品牌。(文图/范明食 李阳 陈宝林)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发展融合中心”/中国城乡发展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020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