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有一门古老而独特的民间艺术——张氏布贴画。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光芒。而张玉新,作为张氏布贴画的第三代传承人,正以她的智慧、技艺和热忱,让这一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张玉新出生于1970年10月7日,她从小就生活在充满布贴画艺术氛围的家庭中。家族传承的布贴画技艺,像一颗种子,在她心中生根发芽。在长辈们的悉心教导下,张玉新对布贴画的热爱与日俱增,她用心学习每一个技法,认真揣摩每一处细节,年纪轻轻便熟练掌握了传统布贴画的制作工艺。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玉新的技艺日益精湛,她也凭借着对布贴画的深厚造诣,成为了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
张氏布贴画在张玉新的传承下,既保留了传统布贴画的技艺精髓,又融入了创新元素。传统布贴画以其独特的工艺和质朴的风格而闻名,而张玉新不满足于现状,她大胆尝试,将“浅浮雕”等创新技法融入其中。“浅浮雕”技法的运用,让布贴画不再局限于平面,而是具有了立体的层次感和质感,使画面更加生动逼真,富有艺术感染力。这种创新不仅为张氏布贴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它在众多传统民间艺术中脱颖而出。
张玉新的作品选材简单,却能创造出色彩多变、构图精美的艺术效果。她常常就地取材,利用各种废旧布料,通过巧妙的剪裁和拼接,将它们变成一幅幅精美的布贴画。在色彩运用上,她大胆而独特,善于搭配各种鲜艳的颜色,使作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她的构图则巧妙地结合了传统美学和现代设计理念,疏密得当,主次分明,给人以美的享受。
张玉新的作品题材广泛,常以民间故事或民间传说为主要内容。这些故事和传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张玉新通过布贴画的形式将它们生动地展现出来。比如她的作品《连年有余》,画面中一条活泼的鲤鱼在莲花间穿梭,寓意着年年有余、生活富足。这幅作品不仅具有装饰性,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吉林省旅游展品大赛中,《连年有余》获得了铜奖,这不仅是对张玉新个人技艺的认可,也是张氏布贴画艺术价值的体现。
除了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张玉新还积极参与东北亚博览会、长春农博会等省内外活动。她的作品多次应邀参展,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通过这些活动,张氏布贴画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这门传统艺术。在展会上,张玉新还会亲自向观众介绍布贴画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与大家分享她对布贴画的热爱和感悟。她的热情和专业,赢得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也为张氏布贴画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张玉新深知,作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人,不仅要在技艺上有所创新,更要承担起传承和推广的责任。她积极走进校园,在白城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布贴画社团传习活动。在课堂上,她耐心地向学生们传授布贴画的制作技艺,从布料的选择、图案的设计到剪裁和拼接的技巧,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细致入微。她鼓励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现代元素融入到布贴画中。通过这些活动,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布贴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非遗文化在校园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同时,张玉新还担任通榆县张氏布贴画艺术馆馆长。在她的努力下,艺术馆成为了张氏布贴画展示、传承和研究的重要平台。馆内陈列着张玉新和其他布贴画艺人的优秀作品,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张玉新还定期组织举办布贴画展览、讲座和培训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和民间艺人进行交流和指导,为布贴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如今,张氏布贴画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这门传统艺术的高度认可和保护。然而,张玉新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她深知在现代社会中,非遗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为了让张氏布贴画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张玉新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她尝试将布贴画与现代家居装饰、文创产品相结合,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产品,如布贴画屏风、手机壳、钥匙链等。这些产品既保留了布贴画的艺术特色,又满足了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张玉新还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销售和宣传活动。她通过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等渠道,将张氏布贴画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同时,她还积极与其他非遗传承人合作,共同开展文化交流和推广活动,形成了非遗文化传承的合力。
在张玉新的努力下,张氏布贴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非遗传承人的责任和担当,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相信在张玉新和众多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张氏布贴画这颗璀璨的明珠将在未来的岁月中继续闪耀,为我们带来更多的艺术惊喜和文化感动。(文图/陈宝林)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发展融合中心”/中国城乡发展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020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