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大地的东北一隅,有一片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土地——通榆。这里,诞生了一种光彩夺目的艺术形式——通榆年画,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地域风情。
通榆年画的起源,要追溯到清朝晚期。当时,清政府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关内山东、河北等地的百姓,怀揣着对新生活的憧憬,涌入了科尔沁草原。民间艺人也随之而来,带来了古老的木版年画技艺。这颗艺术的种子,在通榆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经过一百多年、四五代人的精心浇灌,茁壮成长,开出了绚烂的花朵。
通榆年画的题材内容极为丰富,犹如一幅展现时代变迁的绚丽画卷。早期,它以传统的喜庆吉祥、驱邪打鬼等民间题材为主,每当春节来临,一幅幅财神像被张贴在百姓家中,寄托着人们对财富与平安的美好祈愿。新中国成立后,通榆年画紧跟时代步伐,摇身一变,成为反映时代气息、新人新貌和建设成就的窗口。如今,通榆年画更是聚焦地域特色,向海风光的壮美、丹顶鹤的优雅,都被画家们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下来,成为了通榆年画独特的符号。
通榆年画的绘画技法堪称一绝,它巧妙地汲取传统民间艺术的营养,又将中国画的精华融会贯通,形成了融工笔重彩、擦笔水彩、勾线平涂等多种技法于一体的独特风格。画家们手中的画笔仿佛有了生命,在纸上翩翩起舞,勾勒出的线条刚劲有力又不失灵动,涂抹的色彩层次分明又和谐统一。
色彩运用上,通榆年画大胆而热烈,主要使用大红、桃红、黄、湖蓝、绿等鲜艳的颜色,经过反复上色,画面色彩丰富绚丽,极具视觉冲击力。那一抹鲜艳的红,如同燃烧的火焰,代表着生活的热情;那一片澄澈的蓝,好似广阔的天空,象征着无限的希望。这些色彩相互交织,碰撞出独特的艺术火花,让每一幅通榆年画都充满了生命力。
其艺术风格热烈、鲜明、简洁、质朴,充满了浓郁的关东特色、鹤乡风情和草原情怀。从通榆年画中,我们能感受到关东大地的豪迈与粗犷,能领略到鹤乡的宁静与优雅,还能触摸到草原的辽阔与奔放。它是通榆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们情感的真挚表达。
回顾通榆年画的发展历程,有辉煌,也有坎坷。民国及建国初期,通榆年画风靡一时,据《通榆县志》记载,县内及周边蒙古族村子都有贴年画的习俗。每至新年,家家户户张贴着色彩鲜艳的通榆年画,整个村子都洋溢着喜庆的氛围。20世纪60年代 - 90年代,更是通榆年画的创作鼎盛时期,创作群体发展到百余人。1991年,通榆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全国10家出版社出版发行300余幅上百亿张年画作品,通榆年画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
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贴年画的习俗渐弱,年画创作也随之减少,通榆年画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仿佛陷入了漫长的寒冬。
但幸运的是,通榆年画的魅力并未被人们遗忘。2015年,通榆年画艺术列入《白城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它价值的肯定,也为它的传承带来了新的希望。2021年,通榆县成立年画艺术传承发展研究中心和文艺创作中心,建立起40余人的核心团队,成为全国最大的擦笔年画创作队伍,通榆年画迎来了新的春天。
为了让通榆年画这门艺术瑰宝得以传承和发扬,通榆县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在人才培养方面,通榆县文联联合教育局、文广旅局举办创作培训班,为年画爱好者搭建起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创作人才。同时,将年画课程纳入中小学美术教育内容,在20余所学校开设年画课,受益学生近万人。孩子们在课堂上,拿起画笔,感受通榆年画的魅力,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作品创作与展览上,近两年,通榆县年画家创作完成优秀作品60余件,带动创作作品百余件,近20件作品进入国家、省级展览。这些作品在展览中大放异彩,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让更多人了解到通榆年画的独特魅力。
此外,通榆县还积极开发文创产品,通榆年画摆件、画盘、书刻、葫芦工艺等十大类50余件特色文创产品应运而生。这些文创产品将通榆年画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入选吉林省优质网销文创产品名册,并参加多个大型展会,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与好评。
通榆年画,这颗百年传承的艺术瑰宝,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正焕发出新的光彩。它不仅是通榆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一起走进通榆年画的世界,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耀光芒。(文图/陈宝林)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发展融合中心”/中国城乡发展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020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