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华夏大地,有一个地方正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就是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复兴村。5月23日,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的公布,让复兴村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它如同一颗璀璨明珠,荣耀登榜,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先进村荣誉称号。这一成就,不仅是复兴村的高光时刻,更是通榆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里程碑,为全国文明村镇建设立下了熠熠生辉的标杆。
走进复兴村,仿佛踏入了一幅充满生机与和谐的乡村画卷。宽敞整洁的道路在绿树的簇拥下蜿蜒向前,路旁的文化广场设施一应俱全,这里是村民们的欢乐天地,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而这一切美好景象的背后,是复兴村以党建为引领,坚定不移走文明建设特色之路的生动实践。
党建,是复兴村文明建设的坚实根基。村党支部就像一座坚固的战斗堡垒,牢牢凝聚着村民的力量。党员干部们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带领村民投身到一场又一场文明创建活动之中。整治村容村貌时,大家齐心协力,清理垃圾、植树造林,让村庄旧貌换新颜;培育乡风民俗时,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到日常的邻里相处,都融入了文明的元素,让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美德在生活点滴中传承。村规民约不再是一纸空文,而是成为了村民心中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邻里互助的温暖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文明之花在复兴村的每一寸土地上绚烂绽放。
为了让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得更加娇艳,复兴村党支部用心用情,将民族工作融入到每一个细微之处。把全村划分成4个网格,设立党群服务中心指挥站,搭建一站式综合服务网,让民族政策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各民族党员干部化身服务先锋,组建志愿服务团,他们或是走进田间地头,为村民讲解最新的农业政策,助力带富创业;或是来到孤寡老人家中,送上生活物资,给予关怀照顾;或是在村民遇到医疗难题时,联系资源,提供救助。不仅如此,党支部还多次邀请各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走进村庄,用他们的亲身经历,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民族团结故事,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在村民心中。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这些都是传播民族文化、宣讲民族政策的重要阵地,定期举办的民族文化表演,让各族群众在载歌载舞中加深了解、增进情谊。七彩志愿服务团穿梭在村头巷尾,围绕着群众的需求,开展着爱心帮扶、医疗救助、司法调解、治安巡逻等活动,把党的关怀实实在在地送到了村民身边。
产业发展,是复兴村迈向富裕的强劲引擎。面对当地十年九旱的气候困境,复兴村党支部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实施水田开发项目。曾经那近百公顷干涸冒烟的盐碱地,在他们的努力下,摇身一变,成为了稻浪翻滚的金色稻田,每到收获季节,饱满的稻穗诉说着丰收的喜悦。传统养殖模式效率低下,党支部就以肉牛产业为核心,打造复兴村肉牛养殖园区,这个“联合体”将村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走上致富之路。为了实现现代化、集约化种植,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180户485公顷土地流转到专业合作社,农户和村集体获得了稳定的托管收益,每年每公顷一万两千元,让各族群众的钱包鼓了起来。电商产业的兴起,也被复兴村紧紧抓住,“复兴号”电商便民综合服务站应运而生,村里的特色农产品通过网络走向全国各地,年销售额达10余万元,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物质生活富足了,精神生活也不能落下。复兴村党支部坚持“富口袋”和“富脑袋”并重,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全村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在村屯环境整治、“四道”评选、“干净人家”评选、“红白理事会”等工作中,全面推行“积分制”管理,村民们参与热情高涨,参与率达到100%,“有德有得、多劳多得”的理念深入人心,文明乡风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个村民的心田。复兴村养老大院,这个充满温情的地方,从全省第一个农村孝老餐厅发展而来,14名70周岁以上的失能半失能、孤寡老人每天都能在这里免费吃上两顿饭,平日里,各族老人在这里下棋、健身、看电影,享受着幸福的晚年时光。村里组织的文艺活动更是热闹非凡,唱歌、跳舞、小品,大家各展才艺,报名人数远超预期,在欢歌笑语中,各族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了。今年,复兴村首次组建“村BA”球队,赛场上,各族队员团结协作、奋力拼搏,赛场外,观赛群众加油助威,共同感受着团结一心、共赴美好的力量。
通榆县复兴村,这颗在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中闪耀的明珠,用自己的成功经验,为全国文明村镇建设书写了生动篇章。在党建的引领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入民心,产业发展蓬勃向上,文明乡风温暖和谐。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更多乡村走向文明、繁荣与和谐的未来之路,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奋进,共同描绘更加美好的乡村新画卷。(文图/陈宝林)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发展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020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