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且行且歌》的书稿在案头渐渐成型,那一页页纸张,仿若承载着时光重量的轻舟,在岁月长河中缓缓荡漾。我轻轻翻动纸页,沙沙作响间,仿佛能听见时光轻柔而深沉的絮语。那些伏案疾书的深夜,周遭万籁俱寂,唯有桌前孤灯相伴,笔尖在纸上飞舞,倾诉着灵魂的低语;那些灵感乍现的清晨,朝霞破晓,曙光叩开窗扉,新思如泉涌,迫不及待地化作跃动的文字。此刻,所有过往都化作书页间灵动跳跃的字符,而在这趟写作旅程中,与你们相遇的每一个瞬间,宛如璀璨星辰,照亮我前行的漫漫长路,成为支撑我走到今天的精神脊梁,让我在文字的世界里坚定不移地探寻、追逐。
回首往昔,初涉文字之海时,我怀揣着满心热忱与青涩梦想,在最偏远的民族乡工作,投身于创建少数民族杏花文学社,并创办了《杏花》文学小报。那时,文学的火种在心底燃起微弱却坚定的火焰,而老领导们如盖云亭、张羽丰、陈秉道、白铁良、王忠奎、邹仕民、姜纯善、远宝尺等,目光如炬,仿若暗夜中的灯塔,总能在我迷茫徘徊、不知前路何处时,拨开迷雾,为我照亮方向。您们以长者的智慧,历经岁月沉淀,为我指明前行的道路;以包容的胸怀,接纳我青涩稚嫩的笔触,那些密密麻麻的修改批注,藏着的不仅是专业严谨的指导,更是对晚辈最真挚热切的期待。在您们的悉心指引下,我逐渐领悟到,文字绝非仅仅只是表达自我的工具,它更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关乎思想的传递、文化的传承、情感的共鸣。这份知遇之恩,早已深深镌刻在我写作生涯的扉页,成为永不褪色、熠熠生辉的注脚,每当我提笔,便仿佛能感受到您们期许的目光,给予我力量,鞭策我前行。
三尺讲台前后,恩师的谆谆教诲宛如春风化雨,丝丝缕缕沁入心田,始终萦绕耳畔。我的文学梦指路人杨树春、张树森,以及恩师于家春、刘殿芳,刘长志、候增文、龚宝华、刘莉等用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在我心中种下文学的种子,并用心血浇灌其成长。您们常说 “文以载道,字见风骨”,这简短的几字,却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成为我写作道路上的座右铭。您们教会我,用细腻敏锐的观察去捕捉生活的肌理,于平凡日常中发现不平凡的细节,用真诚炽热的态度去打磨每一个字符,让文字承载深刻的思想与真挚的情感。课堂上,思想的火花在您我之间激烈碰撞,您旁征博引,引领我们穿越古今中外的文学世界;课后,您们耐心答疑,无论问题多么微小琐碎,都倾囊相授,不厌其烦。您们如同辛勤的园丁,精心培育着每一株文字幼苗,让我们得以茁壮成长。是您们让我懂得,写作不仅是技巧的修炼,更是一场心灵的修行,在字里行间沉淀自我、升华灵魂,唯有以匠心雕琢,方能让文字拥有穿透岁月的磅礴力量,跨越时空的界限,触动人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感谢一路同行的文友们,你们是我创作路上最明亮的星群,照亮我前行的漫漫征途。在包拉温都创办《杏花》报、还是在通榆县委机关报、鹤乡报社担任社长和在白城医高专担任校报主任期间,我创办了周刊《鹤乡风情》与主编《白城医高专》校报,有幸结识了丁力、潘蒿、吴树、王继民、余凤华、张水田、商志刚、江其田、李永志、李炯、胡海学、吴云峰、李晓平、王涛等志同道合的文友。每一次灵感枯竭、陷入创作瓶颈之时,我们一起热烈讨论,思维的火花在激烈碰撞中四溅,为彼此打开新的创作思路;每一篇新作完成之后,你们毫不吝啬地给予真诚建议,直言不讳地指出不足,又满心热忱地肯定亮点,让我在文学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我们在文学的花园里各自耕耘,笔耕不辍,却又彼此滋养,以思想的共鸣编织出绚丽夺目的创作星河。那些畅聊至深夜的文学沙龙,窗外月色如水,室内灯火可亲,大家各抒己见,观点交锋;那些字斟句酌的切磋交流,为一个字的选用、一句话的表达反复推敲,早已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精神盛宴,每一次回味,都让我心生温暖与感动,成为我创作生涯中无比珍贵的财富。
而最柔软的牵挂,永远系在家人身上,是你们给予我最坚实、最温暖的后盾。在我全身心沉浸于创作之时,你们默默承担起生活的琐碎繁杂,将日常的柴米油盐、柴米油盐打理得井井有条,让我无后顾之忧,能心无旁骛地在文字世界里驰骋。当我陷入创作低谷,满心沮丧与迷茫时,你们给予我无声却有力的陪伴,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温柔的拥抱、一句轻声的安慰,都如同冬日暖阳,驱散我心头的阴霾。此次我自费出版文集,所需费用不菲,妻子二话没说,全力支持,这份信任与理解让我真心感动,成为我砥砺前行的动力源泉;儿女们更是全力支持,餐桌上他们为我备好温热的饭菜,深夜里为我留着那盏明亮的灯,那些细微却又饱含深情的举动,汇聚成支撑我前行的温柔力量。你们用包容与理解,为我筑起最坚实的港湾,无论风雨多大,只要回到这个家,我就能重拾信心与勇气,再次踏上创作的征程。
如今,《且行且歌》即将付梓出版,这不仅是个人创作的阶段性总结,更是承载着众人期许的感恩之作。白城著名书法家曹伯铭先生,以他那飘逸雄浑的书法为书名题字,为文集增添了无尽的艺术魅力;原白城市文联党组书记刘殿芳、白城市作协主席杜波,以及通榆文友胡海学、还有我的老领导张羽丰等为我写序,字字珠玑,饱含对我的鼓励与期许;还有诸多文友为我撰写书评、读后感,从不同角度解读我的作品,引发更多读者的共鸣;我的老师杨树春为书写下深情后记,回顾我的成长历程,展望未来创作之路;通榆著名书画家、德高望重的摄影家谷学忠先生,为我精心策划书的封页,用独特的视觉艺术为文集增色;老领导陈敬德提供珍贵的图片,为文集留下历史的印记;通榆著名非遗传承人李锐士为书插页配诗,赋予文集别样的文化韵味;老领导邓桂侠为我提供关心下一代五老工作室的资源支持……各级领导的关心关爱,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海,让我终生难忘。在未来的写作之路上,我将始终怀揣这份沉甸甸的情谊,以更虔诚的姿态面对文字,用作品传递温暖与力量,书写时代的华章,记录人性的美好,愿我的文字能化作微光,在某个孤独的深夜照亮彷徨者的前路,给予他们前行的勇气;愿这份热爱与坚持,能化作星火,为文学的星河增添一抹微光,让文学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感恩所有相遇,是你们让这趟写作之旅充满温度,从初涉文坛的懵懂少年到如今略有所成的创作者,每一步都因你们的陪伴而坚实有力;感恩所有陪伴,是你们让平凡的文字拥有了非凡的意义,每一个字符都承载着你们的期许与支持,在纸页间熠熠生辉。且行且歌,一路有你们,便是人间最好的风景,我将带着这份感恩,继续在文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书写更多精彩,不负你们的深情厚谊,用文字回馈这个充满爱与温暖的世界。(文图/陈宝林)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发展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020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