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七月的风,裹挟着盛夏的热忱与蓬勃生机,在通榆大地铺展成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在这万物生长、初心炽热的季节里,“最美七月,我心向海”的主题如同一声深情的召唤,指引着红色文化的传承之路。7月11日,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创业村林海江书屋暖意融融,通榆县关工委副主任孙中富带领五老工作室、省民间艺术家李锐士来到林海江书屋,在此共同奏响了一曲非遗艺术与红色文化交融的动人乐章,为当地群众献上了一场浸润心灵的红色文化盛宴。
此次活动以“我心向海”为精神内核,既呼应着向海这片土地的自然灵韵,更寓意着对红色信仰的执着追寻与对革命精神的无限向往。活动的核心,是李锐士倾注心血创作的十大元帅非遗剪纸作品——这不仅是一组艺术品,更是一部镌刻在纸上的红色史诗。当这些作品被郑重送至林海江书屋,仿佛打开了一扇穿越时空的窗口,让革命先辈的精神光芒穿透岁月,照亮当下。
凝视这一组剪纸作品,每一幅都堪称匠心与情怀的结晶。李锐士先生以剪刀为笔、以红纸为卷,在方寸之间再现了十大元帅的英雄风骨:或立马横刀,尽显沙场豪情;或运筹帷幄,深藏战略智慧;或目光如炬,饱含家国担当。那细腻的线条勾勒出军装的褶皱,仿佛还带着硝烟的温度;那精准的构图定格住瞬间的神态,恰似将历史的脉搏凝于纸上。这不仅是对非遗剪纸技艺的极致展现——从传统纹样中汲取灵感,又融入现代审美意趣,实现了传承与创新的完美平衡;更倾注了艺术家对革命先辈的赤诚敬仰,每一刀都刻着对历史的敬畏,每一笔都写着对英雄的缅怀。
活动现场,林海江书屋早已被闻讯而来的群众挤满,五老人员的银发与孩子们的笑脸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温馨而热烈的画面。五老们缓缓走到作品前,浑浊的眼眸在凝视中渐渐清亮,那些沉睡在记忆深处的红色故事仿佛被重新唤醒,他们轻声讲述着剪纸背后的历史背景,言语间满是对峥嵘岁月的追忆;暑期里的孩子们则围在作品旁,小脑袋凑在一起,指尖轻轻点着剪纸的细节,好奇地追问着“这位元帅打过哪些胜仗”“他们是怎样保卫国家的”,稚嫩的声音里透着纯真的崇拜,眼神中闪烁着对英雄的向往。
当红色故事宣讲环节开启,书屋瞬间安静下来。十大元帅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的英勇、在艰苦卓绝中坚守信仰的执着、在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的担当……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从五老人员与工作人员的口中娓娓道来,如春雨般滋润着在场每个人的心田。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小脸上渐渐褪去了稚气,多了几分凝重与思索;五老们不时补充着细节,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欣慰——他们知道,红色的种子正在新一代心中悄然发芽。
“元帅爷爷们太勇敢了,我要向他们学习!”“长大了我也要为国家做贡献!”故事结束后,孩子们稚嫩却坚定的话语,道出了这场活动最动人的成果。那些从剪纸中走出来的英雄形象,那些从故事里流淌出的精神力量,已悄然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爱国的种子、责任的萌芽。
此次活动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场展览。它让林海江书屋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全新拓展,从一个乡村阅读空间升级为红色教育的生动课堂;它为当地的红色传统教育注入了鲜活活力,用非遗艺术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革命精神变得可触可感、可知可学。当非遗剪纸的巧思与红色文化的厚重相遇,当老一辈的记忆与新一代的向往碰撞,不仅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光彩,更探索出了一条“艺术赋能红色传承”的新路径。
最美七月,因这场红色文化盛宴更添深意;心之所向,因这份精神传承更显坚定。通榆县关工委不仅在向海的土地上绘就了一幅红色文化新画卷,更让我们看到:红色基因的传承,从来不是刻板的讲述,而是可以通过艺术的创新、情感的共鸣,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生根发芽。愿这份红色的力量,如七月的阳光般炽热,如向海的碧波般绵长,指引着更多人在追寻信仰的道路上,步履坚定,行稳致远。(文图/陈宝林)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发展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020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