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的西南部,有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包拉温都蒙古族乡。它就像一颗藏在科尔沁草原深处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区域面积245.69平方公里 ,下辖4个行政村,11个自然屯。这里生活着热情好客的人们,全乡户籍总数1311户4480人,常住人口673户2138人,其中蒙古族村民占比超过70%。多年来,包拉温都蒙古族乡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社会治理等领域协同奋进,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路,2023年,荣获了“白城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荣誉。
文化盛宴:“乌力格尔”奏响民族团结乐章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包拉温都蒙古族乡作为少数民族乡镇,始终以文化筑牢各民族团结和睦的思想基础,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每年夏天,一场令人期待的“非遗盛宴”——蒙古族“乌力格尔”展演交流活动就会准时拉开序幕。“乌力格尔”是蒙古语“说书”的意思,这门艺术独具包拉温都特色,融说唱、演奏、表演于一体。当悠扬的马头琴声响起,民间艺人绘声绘色地说唱,现场观众无不沉浸其中。它不仅是一场非遗的盛宴,更是一个文化交流平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奏响了民族团结的和谐乐章。
乡党委紧紧抓住这一特色,积极动员民间艺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力格尔”传承人梁海清老先生,组建了“乌力格尔梁海清民间艺术团”。22位年过半百的民间艺人参与其中,他们虽然岁月在脸上留下了痕迹,但对蒙古族传统艺术的热爱丝毫未减。他们用歌声和舞蹈表达着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决心和信心,让“乌力格尔”这一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知识绿洲:“报吧”凝聚民族团结力量
“以文化人”是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在包拉温都蒙古族乡迷子荒村,有一间特别的“报吧”。2004年,它在这个偏僻的小乡村诞生,店面不大,占地仅30多平方米,但门口树立的新奇招牌——“报吧”,却引得老百姓们纷纷驻足。
一走进“报吧”,书香气便扑面而来。三面书柜摆放得整整齐齐,中间桌椅周围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报纸和报夹。这里是知识的海洋,也是多民族文化互信和文化交融的平台。它的主旨是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为兴边富民和民族团结“充电”。
在乡党委的鼓励和支持下,最初由老年党支部书记张树森创立了这间“报吧”。21年来,无论风雨如何,“报吧”始终坚守。所藏书目从最初2000多册增长到现在20000多册 ,小小的书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先后获得了“白城市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基地”“‘书香吉林’省级示范单位”“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荣誉,张树森同志也获得国务院授予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它就像一片知识的绿洲,为村民们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凝聚着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
产业发展:种养殖结合铺就致富之路
包拉温都是传统的亦农亦牧地区,牛羊养殖曾是这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但乡党委深知,牧业强而农业弱绝非长久之计,只有“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为了让农耕的种植特色在沙土地和黑土甸子地开花结果,乡党委积极探索,条耕宽窄行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应运而生,成功破解了难题。现在,乡里组织技术骨干频繁进村入户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提供种植指导服务。在他们的努力下,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学种养水平全面提高。全乡玉米平均产量目前可达到1.64万斤,最高单产量可达到2.5万斤以上 。加上畜牧业养殖带来的收益,全乡人均年收入逐步提高,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各族人民的腰包鼓起来了,获得感和幸福感满满。
在种养殖结合取得成效后,乡党委又围绕“村级集体经济增收、人民群众福祉增进”目标,合理利用各项产业项目,全面推进12项增收措施。实施全覆盖式鸡雏养殖项目,推动少数民族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群众全面创收增收。同时,大力改善人居环境,维修排水沟、修建民族文化广场、建设蒙古族特色文化长廊等等,全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助力民族乡的可持续发展。
如今的包拉温都蒙古族乡,处处洋溢着民族风情与现代化气息。这里的人们团结一心,在新时代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发展的道路上大步前行。如果你渴望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独特的民族文化,领略大自然的魅力,那么包拉温都蒙古族乡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快来这里,开启一场难忘的旅程,与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一起,共赴民族与自然的约会!(文图/赵强 陈宝林)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发展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020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