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在世界湿地的葱茏怀抱里,在中国向海的壮阔图景中,科尔沁草原的深处,静静矗立着一片震撼人心的存在——亚洲最大的蒙古黄榆林。它们不是刻意雕琢的园林景致,也不是转瞬即逝的时令风光,而是时光写就的史诗,是大地孕育的精灵,每一寸枝干都藏着岁月的絮语,每一片叶子都载着生命的礼赞。
若说生命有模样,蒙古黄榆定是最倔强的那一种。在通榆这片被干旱与盐碱反复叩问的土地上,它们没有选择退缩。严寒来袭时,它们以坚硬的木质为铠甲,将根系深扎进贫瘠的土壤,在风雪中挺直脊梁;风沙肆虐时,它们用繁茂的枝叶织成屏障,默默抵御着自然的考验。生长缓慢,于它们而言从不是缺憾,反倒成了时光赋予的勋章——一年又一年的沉淀,让每一圈年轮都写满坚韧,每一寸生长都饱含力量。它们像一群沉默的行者,在逆境中踏出属于自己的路,用“耐得住”诠释着生命力的极致。这份不畏艰难的执着,何尝不是对生命最深情的告白?当我们凝视它们皴裂却依然直立的树干,仿佛能看见无数在困境中坚守的身影,原来真正的强大,从不是锋芒毕露,而是在风雨中始终站成自己的姿态。
这片黄榆林,更像一位温柔而坚定的守护者。它们将根系在科尔沁沙地的边缘织成密网,紧紧锁住流动的沙粒,让脚下的土地免于荒漠化的侵蚀;它们默默涵养着水源,让周边的农田有了丰收的底气,让草原的牛羊有了栖息的家园,让远处的城市少了风沙的侵扰。当地人说,这是黄榆对大地的承诺,更是对生灵的庇佑。而在那些代代相传的习俗里,这份守护更添了几分温情——谁家有体弱的孩子,便会带着虔诚来认黄榆为亲,系上红绳,许下心愿。大人们抚摸着粗糙的树皮,仿佛能触到一份踏实的力量,他们相信,黄榆会像守护这片土地一样,护佑孩子远离病痛与灾祸,长成如它一般健康强壮的模样。于是,每一棵黄榆的枝干上,都系着沉甸甸的期盼;每一片叶子的脉络里,都藏着沉甸甸的温柔。这哪里是树?分明是大地写给人间的一封长信,字里行间都是“别怕,有我”的笃定。
站在黄榆林中,仿佛一脚跨入了时光的河流。百年风霜在它们身上刻下沟壑,却也赋予了它们见证历史的眼睛。它们见过蒙元帝国的金戈铁马踏过草原,扬起的尘土里藏着时代的更迭;听过辽金王朝的鼓角争鸣在旷野回荡,余音中带着王朝的兴衰。在蒙古族等当地民族的心中,它们是“神树”般的存在——老人们会在树下讲述古老的传说,年轻人会来此许下对未来的憧憬,每一次祈福都是对文化的传承,每一次凝望都是与历史的对话。它们像一座活着的博物馆,将通榆大地的故事、将民族的记忆,悄悄藏进年轮里,代代相传,从未褪色。
而最动人的,莫过于它们在平凡中绽放的伟大。没有参天古树的耀眼,没有奇花异草的夺目,一棵棵蒙古黄榆就那样静静地立在平畴大野中,像极了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它们不与桃李争春,不与松柏比高,只是默默吸吮着阳光雨露,在无人问津时积蓄力量,在岁月流转中坚守自我。春去秋来,它们吐纳着谦卑,也坚守着自尊;荣枯交替,它们无视外界的评判,只专注于生长本身。这份“不喧哗,自有声”的姿态,藏着最动人的哲理——平凡从不是平庸的注脚,坚守本身就是一种伟大。就像那些在生活中默默付出的人,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琐碎,却在坚守中活出了自己的重量,用平凡的脚步走出了不平凡的人生。
走进通榆蒙古黄榆林,你会明白:原来生命可以如此倔强,守护可以如此深沉,历史可以如此鲜活,平凡可以如此耀眼。它们是大地的诗篇,是时光的信使,是文化的图腾,更是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的镜像。在这里,每一阵风吹过枝叶的声响,都是对生命的赞歌;每一束透过树冠的阳光,都是对坚守的礼赞。这片黄榆林,早已超越了“树林”的定义,它是通榆大地上的精神灯塔,照亮着我们关于坚韧、守护、传承与平凡的所有思考,也温柔地提醒着我们:真正的伟大,从来都在时光里,在坚守中,在每一个认真活着的瞬间里。(文图/陈宝林)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发展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020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