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杨树春为陈宝林散文集《且行且歌》所作的后记,既是两位文人精神共鸣的见证,更是对一部散文佳作的深情解码。在烛火般温暖的叙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成长为“文学行者”的跋涉轨迹,更是一部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情熔铸文字的创作史诗。陈宝林的散文世界,如科尔沁草原的风,裹挟着黑土的芬芳与人性的温度,在“且行且歌”的韵律中,完成了对生活、情感与精神的三重礼赞。
一、行者的初心:从地理跋涉到精神坚守
“陈宝林像一个行者”,这一精准的定位贯穿其文学生涯的始终。少年时“衣衫褴褛”的起步,并非物质的匮乏,而是精神朝圣的起点——那颗被“璀璨的明星”启迪的心,让他在“朝拜的路上”一路匍匐,将对文学的执着锻造成“砥砺前行”的信仰。杨树春以师生交往的细节勾勒其成长:当同龄人为高考披星戴月时,陈宝林却怀揣习作叩响办公室的门,这种“另类”的选择,实则是对内心召唤的忠实回应。文学于他,从来不是功利的敲门砖,而是“和谐的梵音”,是照亮生命旅途的“圣光”。
从通榆县第二中学的校园到包拉温都的文化站,地理空间的转换并未改变其行者的姿态。在乡里自办小报宣传家乡,在草原上开辟“文学的芳草地”,他的行走始终与土地紧密相连。这种扎根不是封闭的固守,而是如向海湖的飞鹤般,在熟悉的天地间舒展翅膀,将地域的肌理转化为文学的血肉。四十余年的“苦心励志”,让他的行走超越了物理距离的丈量,升华为精神维度的坚守——正如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真谛,他的脚步无论抵达何方,心始终系着那片“通榆大地沃土”,这种坚守使他的文字有了不褪色的底色。
二、散文的真谛:在“形散”中凝聚生活的神性
杨树春对散文创作的洞见——“形散神不散”“放得开收得紧”,恰是陈宝林创作的生动注脚。那些被误认为“随便写”的文体,在他笔下成为承载生活重量的容器。其散文的“散”,是通榆风沙的自在飞扬,是包拉温都杏花的恣意绽放;而“神”的凝聚,则在于对地域精神的精准捕捉——他写榆树钱、挖草药的生活场景,看似琐碎,实则是将故乡的基因植入文字,让“泥土能涌起热浪,大地能挥洒芳香”。
这种创作智慧体现在对地域元素的诗性转化中。科尔沁的风沙不再是贫瘠的象征,而是岁月雕刻大地的刀笔;向海湖的飞鹤不仅是自然的生灵,更是故乡灵魂的使者。读者在他的文字里,既能触摸到包拉温都的草木温度,也能感受到游子对故乡的绵长思念。这种“让朴素的家乡多了些浪漫的猜想”的魔力,源于他对生活“浓浓的底色”的深刻体认:文学不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制,而是用心灵的滤镜,让平凡事物显露出神性的光芒。正如他写母亲撸榆树钱的场景,将“记忆的点滴放大成心灵的光芒”,在细微处引爆情感的惊雷,这正是散文“以小见大,以生活见精神”的至高境界。
三、情感的基因:爱是文字最鲜活的血脉
“深深地爱是文学最灵动的基因”,这一判断在陈宝林的散文中得到完美印证。他的情感世界如松嫩平原的江河,既有母亲般的温润,也有父亲般的厚重,更有对师友、故土的绵长眷恋。写母亲时,榆树钱的清甜与草原挖草药的欢笑,构成童年最温暖的底色,那些“生活镜头”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印在孩子心里的底片”,让每个读者都能照见自己的母爱记忆;写父亲时,木工手艺的精湛与对家的守望,被转化为“人生旅行的指路明灯”,这种以父辈精神为镜的书写,使亲情超越了私人领域,成为人类共通的精神财富。
他的“红红的情”更体现在对他人的感恩中。对老师的铭记、对领导的感念、对友人的珍视,这些“良心的感恩”如散落的星辰,在散文中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杨树春特别提及《背影》与冰心的母爱书写,陈宝林的情感表达与之一脉相承——不刻意煽情,却在“一枝一叶”的细节中让人心头发颤。这种情感不是单薄的抒情,而是“多维度的高情感凝聚”,是行者对守望者的回应,是文学对生命的温柔反哺。
四、行笔无疆:从地域书写到天地情怀
“足迹走到哪笔锋跟到哪”,陈宝林的行走最终升华为“笔者无疆”的视野。从包拉温都的杏花到新疆的大美,从草原的风沙到都市的繁华,他的笔如“旅行的方舟”,载着地域的基因驶向更广阔的天地。写新疆的“空旷辽远”,并非猎奇式的观光,而是以故乡为参照系的精神对话;写都市的变迁,也不是疏离的旁观,而是带着草原之子的质朴审视世态沧桑。这种“小爱”与“大情怀”的交织,让他的散文突破了地域文学的局限,获得了更普遍的共鸣。
《且行且歌》的出版,是其行者生涯的里程碑。那些在行走中积累的生活素材,在情感中发酵的生命体验,最终凝结为“形散神不散”的文字结晶。正如杨树春所言,这不仅是“背囊中最大的收获”,更是对文学初心的最好告慰。陈宝林的意义,在于他证明了:真正的文学行者,不必远行万里,只需在熟悉的土地上深耕,在日常的褶皱里开掘,便能让文字长出翅膀,飞越山川湖海,抵达每个读者的心灵。
在“爱者无疆,行者无疆,笔者无疆”的祝福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作家的成长史,更是文学本身的生命力——它在行走中汲取养分,在吟唱中释放光芒,最终在岁月的年轮里,刻下属于一个时代的精神印记。陈宝林的《且行且歌》,正是这样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生命史诗。(文/富有)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发展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020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