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在通榆县苏公坨乡的田野上,有这样一位青年农民:他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托起了乡亲们的"土地希望";他驾驶着锃亮的农机,在黑土地上划出丰收的轨迹;他饲养的牛羊家禽,奏响了乡村振兴的"牧歌"。他就是华安村年四自小组成员——常贺,一位用"三业并举"书写青春华章的新农人。
土地托管:把乡亲的"心病"变成"甜果"
"家里劳力少,地荒着心疼;自己种不动,流转出去又怕吃亏。"这曾是华安村马金国、于明等10户农民的共同烦恼。这些家庭要么缺乏劳动力,要么不懂现代农业技术,大片耕地成了搁在心头的"心病"。青年农民常贺看着闲置的土地和乡亲们焦虑的眼神,心里暗暗打定主意:"要让土地活起来,让乡亲们富起来。"
他主动找到这10户村民,提出了土地托管的想法:由他全程负责耕地的种植、管护和收割,乡亲们只需坐等分红,风险由他一肩承担。这个提议起初让不少人犹豫,毕竟300亩地的收成关乎一家人的生计。常贺拍着胸脯保证:"我用科学方法种,用真心实意管,赔了算我的,赚了大家分!"为了让乡亲们放心,他还签下了详细的托管协议,明确了权责和收益分配。
春播时节,别人还在凭经验撒种,常贺已经带着测土配方的报告,根据每块地的土壤肥力精准施肥;田间管理期,他放弃了传统的大水漫灌,引进了节水滴灌技术,既省水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病虫害防治时,他拒绝使用高毒农药,改用生物防治和绿色农药,确保种出的粮食安全优质。盛夏的午后,别人躲在树荫下乘凉,常贺却顶着烈日在田里查看苗情,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后背结出了一层白花花的盐霜;秋收时节,他凌晨三点就起床组织收割,常常忙到深夜,眼睛里布满血丝却依然干劲十足。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科学种植和精心管护,第一年托管的300亩耕地就迎来了大丰收。玉米亩产比往年提高了20%,大豆颗粒饱满,粮食质量达到了国家一级标准。年底分红时,马金国拿着沉甸甸的现金,激动地握住常贺的手:"小贺啊,真是多亏了你!这地在你手里,比我们自己种强十倍!"如今,这300亩地每年能为常贺带来20多万元的收入,更让10户托管农户每户年均增收近万元,曾经的"心病"真的变成了甜滋滋的"甜果"。
农机兴农:从"手把锄头"到"智慧耕耘"
在常贺的农机库里,6台大型农机整齐排列,宛如威风凛凛的"钢铁战队":打包机、免耕机、调耕机、灭茬机、削杆机、翻地车,每一台都擦拭得锃亮,透着新农人的专业与自豪。"这些家伙可是我的'宝贝疙瘩',有了它们,种地才真正有了'科技范儿'。"常贺笑着说。
这一切的起点,源于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支持。2020年,常贺敏锐地意识到,现代农业的出路在机械化,只有实现农机化,才能解放生产力,提高种植效率。恰逢当地政府出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他果断申请补贴,凑齐资金陆续购进了这6台大型机械。从最初只会简单操作拖拉机,到如今能熟练驾驭各种农机,常贺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白天跟着农机技术员学习操作技巧,晚上抱着说明书啃到深夜,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打电话请教专家,甚至跑到几十公里外的农机站拜师学艺。
如今的常贺,不仅是种地能手,更成了当地有名的"农机专家"。春耕时,他的免耕机一天能播种50亩地,比人工播种效率提高20倍,还能减少土壤扰动,保护黑土地;秋收后,他的灭茬机和翻地车迅速跟进,将秸秆粉碎还田,既解决了秸秆焚烧的环保问题,又为土壤增肥;打包机则把零散的秸秆压成规整的草捆,成了养殖户争抢的饲料。农机作业范围从本村扩展到周边乡镇,每年仅农机服务就能为常贺带来30万元收入。
更难得的是,常贺始终记得乡亲们的难处。对于村里的低保户和没有种地能力的农民,他坚持免费提供农机服务。70多岁的独居老人王大爷,家里3亩地每年都靠常贺免费播种收割,老人逢人就夸:"小贺比亲儿子还贴心!"据统计,每年常贺为乡亲们减免的农机服务费就超过5万元,他却说:"钱赚得再多,不如乡亲们的笑脸值钱。"
多元养殖:让乡村奏响"牧歌嘹亮"
走进常贺的养殖基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映入眼帘:30头西门塔尔肉牛膘肥体壮,在牛舍里悠闲地反刍;10只鸵鸟昂首挺胸,迈着优雅的步伐踱步;100多只大白鹅在池塘里嬉戏追逐,不时发出清亮的叫声。这片占地20亩的养殖基地,是常贺"三业并举"的另一重要支柱。
"光靠种地和农机还不够,要多条腿走路才能走得稳。"常贺的养殖事业起步于一次偶然的机会。2023年,他在参加县里组织的农业培训班时,了解到特色养殖市场前景广阔,便萌生了搞养殖的想法。经过反复考察和学习,他选择了肉牛、鸵鸟和鹅的多元养殖模式:尽管近两年肉牛市场不太稳定、仼收益仍可观;鸵鸟肉质鲜美、皮毛珍贵,适合特色经营;鹅则生长周期短、管理相对简单,还能利用田间秸秆作为饲料,实现种养循环。
养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养牛时,由于缺乏经验,一头牛犊突然患上急性肺炎,常贺连夜开车送它去县城兽医站,守在牛舍外整整两天两夜,直到牛犊脱离危险才松了口气。为了掌握鸵鸟养殖技术,他专门跑到山东的鸵鸟养殖基地学习了一个月,回来后在网上建了"鸵鸟养殖交流群",每天和全国各地的养殖户交流经验。为了让鹅长得更健康,他坚持用自家种的玉米和秸秆粉碎后做饲料,从不用添加剂,虽然成本高了些,但养出的鹅肉质紧实、味道鲜美,在当地市场上供不应求。
如今,常贺的养殖基地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肉牛出栏时,他直接对接屠宰场和大型超市,省去中间环节;鸵鸟蛋和鸵鸟肉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成了"网红产品";鹅蛋和白条鹅则供应本地农贸市场,每到节假日都被抢购一空。多元养殖让常贺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青春无悔:在乡土书写别样精彩
从土地托管到农机服务,从多元养殖到带动乡邻,常贺用实干和智慧在华安村的土地上种下了希望,收获了幸福。如今的他,年收入稳定在50万元以上,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但他并没有停下脚步。他正在学习电商直播,计划把村里的优质农产品通过网络卖向全国;他还打算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更多乡亲加入养殖合作社。
"我是农民的儿子,这片土地养育了我,我就要用自己的方式回报它。"常贺的话语朴实却充满力量。在他的带动下,华安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投身农业生产;越来越多的闲置土地得到盘活,变成了丰收的沃土;越来越多的乡亲通过现代农业技术和多元产业,过上了增收致富的好日子。
常贺的故事,是新时代青年农民扎根乡土、创新创业的生动缩影。他用"三业并举"的实践证明:农村有广阔的天地,农业有无限的可能,农民有灿烂的未来。在通榆县的田野上,这位年轻的新农人正带着乡亲们的期盼,驾驶着农机、守护着土地、喂养着希望,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文图/陈宝林 刘桂杰)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发展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020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