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这片广袤无垠、神秘奇幻的土地上,清风如梦,卷起白茫茫的雾霭,恰似天地间最温柔的绸缎,轻柔地抚慰着每一寸土地;暖阳似火,穿透云层的罅隙,洒下金灿灿的碎屑,为世间万物披上一层神圣的光辉。在这方被风与光深情眷恋的土地上,赵广赫宛如一位无畏的逐风追光者,以青春为笔,以热血为墨,书写着一部气壮山河的新能源奋斗史诗。
黑土地上成长的追梦人
赵广赫,1987 年 3 月出生于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黑土地的质朴与厚重,犹如一把神奇的刻刀,在他生命之初便雕琢出坚毅不拔的品格。2010 年,从长春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专业(水动、风动方向)毕业的他,恰似一颗怀揣着无尽热情与壮志的火种,带着对中国电力行业深沉而炽热的爱,毅然投身新能源风电事业的怀抱。这一选择,便开启了他在通榆县长达 15 年的扎根奋斗之旅。在这里,每一阵风都见证了他的成长,每一缕光都承载了他的梦想。
荣誉加身的奋斗征程
如今,赵广赫已成长为华能吉林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的电力工程师,同时肩负着华能吉林清洁能源发电有限公司通榆分公司项目经理的重任。不仅如此,他还是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认证技师,以及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认定的技术技能大师。这些闪耀的头衔,恰似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他 15 年如一日的基层奋斗征程之上,熠熠生辉,无不彰显着他对国家 “双碳” 战略目标的不懈追求,以及在技术难题前展现出的非凡智慧与无畏勇气。
全方位历练的风电尖兵
赵广赫初入风电行业,便开启了全方位的历练之旅。七年的基本建设工作,他如同不知疲倦的行者,先后参与建设五个风电、一个新建光伏、一个扩建生物质电厂项目;八年的生产运行工作,他又似运筹帷幄的将军,肩负起六个风光电站的机务管理重任。在通榆县境内的多个风电场,从值班员到安全员,从检修班长到运行值长,再到机务专工、项目副经理、项目经理,每一个岗位他都全力以赴,干得风生水起。他宛如风电行业中那颗最为关键的螺丝钉,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在一次次的实践磨砺中积累、沉淀,不断茁壮成长。
创新突破的技术先锋
当习近平总书记在第 75 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宣布 “双碳” 目标,新能源领域便如浩瀚宇宙中被点亮的灯塔,有了明确的航向。然而,风电、光伏等项目基建施工却面临着诸多难以想象的挑战。项目地处偏远,地理环境复杂得犹如迷宫,施工人员和机械分散,作业面繁多,管理难度超乎想象。如何在紧张的建设周期内,保证进度、质量与人员安全,这无疑是一道摆在众人面前的超级难题。
赵广赫面对困难没有丝毫退缩,他深入一线,凭借着对行业的深刻洞察与敏锐嗅觉,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他宛如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将工业无人机、智能安全手环、环境检测仪、数据可视化、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巧妙融合,精心打造出新能源建设工程大数据安全监管云平台。这平台的诞生,犹如为新能源基建安全管理装上了拥有超级智慧的 “大脑”。它实现了数据、系统、业务的深度集成,构建起全天候、零距离、可视化、低成本、高效率的安全管理体系。凭借这一创新成果,赵广赫荣获吉林省电力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该平台还直接节省成本 680 余万元,为新能源工程建设安全高标准完成立下赫赫战功。
在传统的风力发电机组基础设计中,存在着施工原材料和用地面积用量过大的问题,这无疑如同一座大山,压在风电行业发展之路,大大增加了施工建设成本。赵广赫敏锐地发现了这一行业痛点,他如一位无畏的拓荒者,一头扎进大量的资料中去探寻解决之道,充分借鉴海上风电吸力桶基础结构特性,并结合本地工作实际,大胆创新。
他巧妙地将桩基础与地下连续墙技术结合,通过咬合桩方式组成大直径筒型结构,进而形成土体 - 筒形结构 - 小承台结构 - 锚笼连接的组合体系,成功打造出新型钻孔咬合桩风力发电机组筒型基础结构。这一创新成果在华能通榆十华道风电场成功实施应用,效果显著。与既有常规基础相比,单台新型基础节省 114m³ 的混凝土用量,减少约 13.6%;单台节省占地面积 100㎡,减少约 40%。单台风电机组基础施工直接成本节省 20 余万元,一个 10 万千瓦规模风电场的边际效益可达 200 余万元,为风电工程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超前谋划的项目领航者
赵广赫有着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较高的政治素养,他深入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绿色发展理论。进入十四五期间,吉林公司新能源发展驶入快车道,他超前谋划基地型新能源项目,积极促成公司与通榆县和洮南市分别签订 600 万千瓦和 500 万千瓦风资源开发协议。从 2020 年到 2024 年,核准容量逐年攀升,一串串数字背后,是赵广赫无数个日夜的奔波与付出,是他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的累累硕果。
面对供货滞后、并网扎堆、环境影响等不利因素,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如同在风雨交加的海上破浪前行,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成功完成多个 “6.30”“12.30” 抢电价项目。2021 年和 2022 年,他先后获得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 “十四五碳达峰、碳中和新能源装机 8000 万千瓦绿色发展重点工程劳动竞赛” 华能集团基建工作标兵和基建优秀项目经理,这些荣誉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也印证了他对工作的高度负责与卓越贡献。
解决难题的匠心工匠
面对公司生产运营中的技术难题,赵广赫总是深入分析研究,力求解决技术难题与设备隐患。针对同发风电场华锐机组发电机轴承烧损和齿轮箱油温高问题,他自主进行技术攻关,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通过在风机上增加工桩、增加油路循环和风扇等方式,研制出涨紧法兰盘拆卸装置和齿轮箱辅助散热装置,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取得两项实用新型专利,有效避免了此类故障的再次发生,为公司生产运营保驾护航。
创优攻坚的卓越领导者
2021 年,赵广赫担任通榆十华道风场项目副经理,并担任创优工作小组长。他精心谋定新能源建设工程大数据安全监管云平台、陆上新型钻孔咬合桩筒型基础、风机齿轮箱润滑油国产化替代示范及应用等建设单位创优策划,凝练 QC、工法、科技进步奖等新技术成果。他秉承华能三千精神,坚定青年信心,以打造安全工程、精品工程为目标,全面提升风场建设的争优创先竞争力。
施工过程中,他们遭遇了吉林省 50 年一遇暴风雪和冬季室外极寒等多种恶劣环境因素的考验。大型旋挖钻机电气系统、机械系统故障频发,3.5 米的地下水位让多功能钻头和护筒壁挂蜡结冰严重。但赵广赫没有被困难吓倒,他指挥施工队伍,迅速成立联合青年突击队,第一时间更换新型钻头、配备电燃油暖风机,增加冬施设备,有针对性地解决技术问题,保证施工质量标准。11 月 18 日 - 12 月 04 日,历时十七天的冬季施工,他们成功完成全部 67 根基础桩施工。通过党建工作与基本建设的深度融合,凝聚了团队力量,最终使华能十华道一、二期项目荣获中国安装协会 2023 - 2024 年度中国安装工程优质奖,这是对他们努力与付出的最好回报。
心系社会的爱心使者
赵广赫在面对社会担当之时,亦是毫不含糊。2022 年,通榆县疫情形势严峻,他积极响应疫情防控号召,带领项目部青年员工为防疫一线工作人员送去饮用水、食品、衣物等生活物资,用实际行动帮助防疫人员有效阻断疫情传输,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在中国传统节日,他牢记华能集团帮扶社会、服务百姓的红色理念,带领项目员工驱车 30 多公里,为八面乡敬老院孤寡老人送去节日慰问品和亲切问候。而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往通榆县八面小学,为莘莘学子送上六一儿童节祝福,展现出华能集团不忘社会的奉献精神和传承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
在突发事件面前,赵广赫同样毫不退缩。项目建设地鸿兴镇前程村,有一户五保户经营的小卖部突发火灾,火势迅猛,整间房屋浓烟滚滚。他立即拨打 119 火警电话报警,并联合项目部员工拿起灭火器,第一时间冲进火灾现场进行救援。事后,他还号召各参建单位人员自愿爱心捐款,将善款交到受灾村民手中。烈火无情人有情,他严格贯彻华能三色精神,充分发扬不畏艰险、勇猛果敢的精神,秉承着建一座风场,树一座丰碑,造福一方百姓,推动一方发展的理念,在 2023 年度荣获了 “通榆好人” 的通报表彰。
自我提升的典范榜样
在新能源公司工作的这些年,赵广赫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他每天的上、下班时间都比规定时间多出半个小时,别小看这每天短短的一个小时,正是这日积月累的时间,让他充分锻炼了自己的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管理能力、运行检修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为他在本职工作道路上稳步前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班的第一年,他就因发现、消除设备重大隐患,获得华能新能源吉林公司 2011 年度优秀先进个人的称号。
此后,他更是荣誉等身。2022 年,他凭借 “新能源建设工程大数据安全监管云平台研发与应用” 荣获吉林省电力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21 年,获得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 “十四五碳达峰、碳中和新能源装机 8000 万千瓦绿色发展重点工程劳动竞赛” 华能集团基建工作标兵;2022 年,又荣获该竞赛的华能集团基建优秀项目经理;2020 年,被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认定为企业技术技能大师;2018 年,获得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化学专业技术创新优秀成果三等奖 “风电机组齿轮箱润滑油监督”;2017 年,被评为中国华能集团公司青年岗位(技术)能手;2021 年,荣获华能吉林发电有限公司青年五四奖章和先进个人;2022 年,被评为华能吉林公司新能源开发公司先进个人;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2016 年度风电运检技能竞赛优秀选手;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2016 年度风力发电运行检修技能竞赛三等奖;2016 年度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先进个人;2018 年,荣获中国华能集团公司风电运行检修技能竞赛优秀裁判员;2021 年,在华能吉林发电有限公司党史团史知识竞赛中获得三等奖。
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卓越的创新能力,赵广赫已获得发明专利 2 项、实用新型专利 8 项。他发表的 3 篇技术论文,为行业技术交流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他主持完成的具备 3 倍额定电流过载能力的 “世界首台套静止同步调相机项目”(已经于 2024 年 5 月 10 日取得中国电科院和国家电网公司人工短路试验验收,各项专利和成果正在受理中);东北首个单机 10MW 混塔风电场项目等 2 项科技创新工程,承担重大科技成果 10 余项,累计创效约数百万元,为电力产业的技术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逐风追光的未来之路
电力行业,关系着国家命脉,它的诞生是工农业生产的历史性跨越,它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科技的飞速进步。赵广赫深知这一点,他愿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新能源事业发展倾尽全力。在风电新能源领域,他以杰出的表现,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他将继续保持那颗炽热的初心,刻苦钻研技术,锲而不舍地创新,并将这些成果运用到本职工作中。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五四精神的深刻内涵,为实现国家 “双碳” 目标,为新能源事业的蓬勃发展,不断努力前行,续写着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
在未来的日子里,赵广赫将继续在逐风追光的道路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为电力行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他的故事,如同一首激昂奋进的赞歌,激励着无数追梦人在新能源的广阔天地间,勇往直前,逐风而行,追光不止,共同开创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刘志钊 陈宝林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发展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020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