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初心传乡音·余热生辉述乡愁

2025-08-08 11:11:23    来源:中国城乡发展网    

本网讯:当第一缕晨曦像融化的金箔般爬上黛瓦,我们这群被乡愁系在故土的守护者,早已踏着沾露的田埂出门;当最后一抹夕照把河滩染成温暖的橘红,暮色漫过村口的老古榆树时,我们才揣着沉甸甸的故事簿归来。数年如一日,我们把“献余热、传文脉”的承诺刻在心里,让家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缕风,都回荡着温暖的回声。

11142871766693527_25.png

我们总爱沿着老巷那条被岁月磨得发亮的红砖水泥路慢慢走。路两旁的矮墙爬满了牵牛花,砖缝里钻出的青苔藏着儿时的脚印。每一扇斑驳的木门后都藏着光阴的秘密——轻轻叩响铜环,门轴“吱呀”一声转动,就像打开了时光的抽屉。白发苍苍的长者坐在藤椅上,手里摇着蒲扇,开口便是带着乡音的往事:“那时候啊,村口的老井总冒着白气,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飘着柴火香,孩子们追着卖糖人的担子跑,笑声能传到河对岸去……”我们围坐在一旁,手里的笔在本子上沙沙作响,把这些藏在炊烟里的故事、浸在晨露里的记忆,一字一句都收进心里。

田埂上的风总带着五谷香,也带着祖辈的气息。我们常蹲在刚翻过的泥土旁,听老农讲当年开荒的日子。粗糙的手掌划过田垄,指缝里还沾着泥土的芬芳:“这片地原来是荒坡,你爷爷他们那辈人拿着锄头一镐一镐挖,天不亮就下地,月亮出来才回家,手上的水泡磨成了茧,才把荒地变成了良田……”我们低头记录,笔尖仿佛能触到那些浸透汗水的岁月,把祖辈弯腰劳作的身影、老古榆树下歇脚时的叹息,连同树干上一圈圈清晰的年轮,都细细密密地写进故事簿。风拂过麦田,稻浪翻滚的声音,像是在为这些故事伴奏。

我们带着相机走过一村又一寨,镜头里装着老屋的雕花窗棂、墙上褪色的年画、梁上挂着的玉米串;我们举着录音笔穿梭在集市,把叫卖声、谈笑声、孩童的嬉闹声都收进去——卖豆腐的大爷吆喝“嫩豆腐嘞”,尾音带着特有的上扬;缝补衣裳的阿婆和街坊聊天,乡音里的亲昵能甜到人心里;就连墙角晒太阳的老狗偶尔吠两声,都带着熟悉的调子。这些声音、这些画面,让沉默的砖瓦开口说话,让斑驳的墙壁重现光彩,让那些快要被遗忘的岁月,重新变得鲜活而温暖。

11152484265485939_25.png

我们从未想过要做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愿做细水长流的坚守者。不用华丽的辞藻修饰,因为最动人的故事本就带着泥土的芬芳、炊烟的味道;不求被众人瞩目,只盼那些散落在时光里的乡音能被好好珍藏。我们以初心为针线,把街头巷尾的碎语、田间地头的呢喃、老宅深院里的絮语,一点点串成闪光的项链,挂在故乡的脖颈上;我们以岁月为火种,把蒙尘的记忆、模糊的往事、淡去的身影,一星星燃成明亮的灯火,照亮故土的来路。

在这里,要特别致敬像谷学忠、李锐士、房晓东、郭丽华、张树森、林海江、梁海青、张玉新、谭喜娟、王福春这样在时光里默默守护文化根脉的每一位燃灯人。是你们带着老花镜逐字记录,是你们走村串户寻访踪迹,是你们把青春的热忱延续成岁月的坚守,才让乡愁有了看得见的形状,让乡音有了摸得着的重量。那些被你们精心收藏的故事,就像老古榆树下的甘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11154151446737557_25.png

愿我们都能接过这束温暖的光,把故土的故事讲给掠过田埂的清风听,讲给追着蝴蝶的孩童听,讲给每一个渴望了解家乡的人听。让乡愁不再是模糊的叹息,而是老屋窗棂漏下的阳光,是田埂上泥土的清香,是长辈口中熟悉的乡音;让这份牵挂永远是心口最柔软的角落,是我们回望来路时的力量,更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因为我们知道,只要故事还在讲,乡音还在传,家乡就永远鲜活,永远温暖如初。(文图/ 陈宝林)

[编辑:雪儿]

相关新闻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发展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0200664

网站简介|版权声明|免责声明|加盟合作|招聘英才|联系我们|人员查询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玉泉营产业园A座一层A1-013邮编:102600服务热线:010-60200664投稿邮箱:zgcx2023zs@163.com

法律顾问:北京昊庭律师事务所 涂水华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5216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232917

Copyright © cx.csjrw.cn.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30005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