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晋中市祁县城赵镇,一座座现代化大棚整齐排列,蔚为壮观。走进大棚,仿佛踏入一个高科技的蔬菜王国。滴灌、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设备一应俱全,为蔬菜生长提供了精准的营养供给和适宜的环境条件,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亮丽风景线。
“以前种菜是靠天吃饭,现在有这些高科技设备,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早起贪黑地劳作了。”西韩村村民刘晓风经营着18个大棚,每个大棚占地2亩。8月24日,记者见到刘晓风时,他正在大棚里忙碌,“我们村的蔬菜不仅产量高,品质也好,根本不愁卖。”
近年来,城赵镇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投资190万元实施“到户类设施农业园区建设项目”,新建了57个高标准大棚,并对原有的106个大棚进行了全面升级。新老大棚连片成阵,形成了163个大棚的“蔬菜大湾区”,为蔬菜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棚内,农户们忙着将刚采摘的普罗旺斯西红柿和绿叶蔬菜分拣装箱;大棚外,采购商的车辆往来穿梭,力争将最新鲜的蔬菜送到消费者手中。
硬件设施的完善,为蔬菜生长打造了良好的基础环境,但要确保蔬菜实现优质、高产且稳定的生长状态,专业技术手段的支撑与运用是不可或缺的。当地“土专家”终日“扎根”大棚内,把选苗、栽种、施肥的窍门倾囊相授,确保每一颗蔬菜都能茁壮成长。到村任职大学生也当起了“新农人”,一有空闲就到大棚里,通过亲身种植来长本领,把智慧和汗水融入这片热土。
在科技精准“投喂”、人才倾情“浇灌”下,城赵镇的蔬菜产业实现产量和品质的双重提升。农忙时节还会雇佣周边村民在大棚内劳作,带动群众增收。
更令人欣喜的是,城赵镇正积极谋划建设冷库和烘干设备,以延长蔬菜的保鲜期和销售期,实现链式发展,让蔬菜产业价值实现再跃升。从一颗种子到一份收益,再到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城赵镇的蔬菜产业正逐步走向成熟和壮大。这是党建引领下集体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从老棚升级到新棚建设,从单一种植到全产业链发展,设施农业扩规模、提质量、延链条,城赵镇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
如今,城赵蔬菜的招牌越擦越亮,不仅丰富了千家万户的餐桌,更为当地百姓铺就了一条富民强村的康庄大道。(晋中日报 记者 王 晶 通讯员 郭 前)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发展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020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