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在通榆县最偏远的包拉温都蒙古族乡,那片被杏花雨浸润、被马头琴声缠绕的土地上,藏着我生命中最鲜活的记忆。对我而言,那达慕从来不是简单的节日符号,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乡愁,是刻在岁月里的成长印记,是蒙汉儿女共跳的安代舞,是草原上永不落幕的欢歌。
马蹄踏响的童年序曲
“那达慕”——这三个蒙语词汇像一串清脆的银铃,从小就挂在故乡的风里。长辈们说,这是“娱乐”的意思,可在我们孩子心里,它是比过年更盛大的期盼。包拉温都作为少数民族乡,有着“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的传统,每逢此时,全乡的炊烟都带着欢喜的味道,连牛羊都似懂非懂地扬起脖颈,仿佛在等待那场属于草原的盛会。
记忆里的那达慕,是从清晨的马蹄声开始的。赛马场就在乡中心的开阔草地上,提前几天,牧民们就会把心爱的骏马打扮得漂漂亮亮——鬃毛上系着彩绸,马鞍上铺着绣毯,马铃声随着步伐叮当作响,像是在预告一场即将拉开的序幕。赛道旁早已挤满了人,老人揣着旱烟袋,孩子攥着奶糖,年轻姑娘们穿着镶边的蒙古袍,裙摆扫过青草时带起细碎的露珠。当发令枪响,十几匹骏马如离弦之箭般冲出,骑手们伏在马背上,衣角飞扬成猎猎的旗帜,马蹄踏过大地的震颤,和着围观人群的呐喊,在草原上久久回荡。
不远处的摔跤场上,更是热闹非凡。身着“卓达格”皮甲的摔跤手们,像草原上的雄鹰般昂首阔步,入场时的“鹰步舞”刚劲有力,每一个转身、每一次挥臂都透着力量与尊严。他们脖颈上挂着的“江嘎”彩条,是胜利的勋章,也是乡亲们的期盼。当两人相扑,皮甲碰撞出沉闷的声响,围观者的喝彩声此起彼伏,连空气都变得滚烫。而射箭场上则是另一番景象,射手们凝神静气,拉弓如满月,箭矢划破长空的瞬间,全场都屏住了呼吸,中靶时的欢呼能惊起树梢的雀鸟。
文艺表演更是那达慕的灵魂。安代舞的鼓点一响,男女老少都会忍不住加入队伍,手臂如柳枝轻摇,脚步随节奏腾跃,红色的绸带在人群中翻飞,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筷子舞的表演者手持彩筷,随着马头琴的旋律敲击肩背,清脆的“嗒嗒”声与琴声交融,每一个动作都透着蒙古族的豪迈与灵动。还有蒙古族琴书的说唱,老艺人用沙哑却充满韵味的嗓音,讲述着草原的传说,马头琴的长调一响起,连风都放慢了脚步,静静听着那些关于勇敢、善良与丰收的故事。
麦克风里的青春印记
我的那达慕记忆,总与一方小小的麦克风紧紧相连。从小学起,我就是乡里每年六一运动会的广播主持人,或许是天生洪亮的嗓音,或许是那份不怯场的天真,我总被老师们和乡领导格外偏爱。第一次站在那达慕的广播台时,我还带着红领巾,手心攥着写得工工整整的广播稿,看着台下攒动的人头——有熟悉的乡邻,还有不少从毗邻的内蒙苏木嘎查赶来的群众,他们的蒙古袍上还沾着一路的风尘,眼神里却满是期待。当我用带着童音的语调念出“欢迎来自草原的亲人”时,台下响起的掌声,让我第一次懂得了那达慕的意义:它是连接心灵的桥梁。
后来我到百里外瞻榆镇的县二中读书,得知乡里要召开那达慕,心立刻飞回了包拉温都。我鼓起勇气给时任乡党委书记盖云亭写了一封信,字里行间满是想再当一次广播员的渴望。没想到没过多久,回信就来了,信纸带着油墨的清香,那句“盼你暑假回乡,为那达慕添彩”,让我整个学期都充满了动力。
那年七月,暑假的阳光正好,我如愿站在了庆祝建乡那达慕的广播台前。望着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灵感突然涌来,我即兴写下一段又一段广播稿:“你从白音塔拉来,带着牛奶的芳香;你从黄花头来,带着美酒的甘甜;你从万亩杏花林来,带着蒙汉民族的欢声笑语……”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句子,随着电波传遍会场,省市县的领导们纷纷称赞,说这广播稿“有草原的味道,有家乡的温度”。那一刻,我看着台上乡领导赞许的目光,看着台下乡亲们会心的笑容,觉得自己手中的麦克风,不仅在传递声音,更在传递着故乡的情谊。
文化站里的责任与荣光
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包拉温都,乡领导安排我到文化站工作,这份信任让我既激动又忐忑。恰好又赶上乡里的十年大庆那达慕,我暗下决心,要让这场盛会更精彩、更难忘。为此,我特意去县文化馆请来了专业老师,一起策划文艺宣传——我们把安代舞的队伍扩大了,邀请了全乡的中小学师生加入,让年轻的活力与传统的韵味碰撞;我们打磨了马头琴合奏,选了最能代表草原豪情的曲目;更重要的是,我们策划了书法和摄影展,把改革开放后包拉温都的变化一一呈现:新建的砖瓦房、丰收的田野、蒙汉群众一起劳作的场景、孩子们在教室里读书的笑脸……一张张照片、一幅幅书法,无声地诉说着家乡的发展与进步。
那届那达慕会场中央成了最热闹的地方之一。老人们在照片前驻足,指着当年的土坯房感慨如今的好日子;年轻人看着书法作品里“民族团结奋进,蒙汉群众心连心”的字样,眼神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连来自内蒙的乡亲都忍不住赞叹:“包拉温都的变化真大,咱们草原儿女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当乡领导拍着我的肩膀说“干得好”,当父老乡亲们拉着我的手说“看到这些,心里真敞亮”,我忽然明白,那达慕不仅是娱乐的盛会,更是展示家乡、凝聚人心的舞台,而我有幸成为了这个舞台上的一员。
岁月流转,深情不改
如今,我离开包拉温都已经30多年了。城市的霓虹代替了草原的星光,汽车的鸣笛盖过了马头琴的长调,但每当夜深人静,耳边总会响起那达慕的鼓点,眼前总会浮现出赛马场上飞扬的鬃毛、摔跤手胸前的彩条、安代舞中翻飞的红绸,还有乡亲们脸上淳朴的笑容。
我常常想起第一次当广播员时的紧张与兴奋,想起给盖书记写信时的忐忑与期盼,想起在文化站里和老师们一起策划活动的忙碌与充实。那些时光,像草原上的河流,看似缓缓流淌,却在我生命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那达慕教会我的,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是对家乡的眷恋、对团结的珍视。它让我懂得,无论走多远,根永远在那片草原上;无论过多久,心中的那达慕永远不会落幕。
包拉温都的杏花每年都会盛开,那达慕的欢歌也一定还在草原上回荡。而我心目中的那达慕,早已超越了节日的范畴,它是一首写满乡愁的诗,是一曲唱不完的草原恋歌,是我生命中最温暖、最鲜活的记忆,永远在岁月里闪耀着动人的光芒。(文图/陈宝林)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发展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020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