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与政工党建工作的融合研究

2025-08-18 09:59:48    来源:中国城乡发展网    

单位名称:河南省沁伊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着技术革命、产业升级和全球竞争的多重挑战。如何通过企业文化与政工党建工作的有机融合,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课题。本文将从融合的必要性、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三个维度,深入探讨企业文化与政工党建工作融合的内在逻辑和实施策略。

一、企业文化与政工党建工作融合的必要性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灵魂,政工党建工作作为企业的政治保障,二者的深度融合能够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双重动力。企业文化能够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文化优势;同时,政工党建工作能够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方向指引和组织保障。

从实践层面看,融合是解决当前企业管理痛点的有效途径。通过企业文化与政工党建工作的协同创新,可以构建更加完善的价值引领体系和组织动员机制。

二、企业文化与政工党建工作融合的实践路径

价值理念层面的融合。构建"三位一体"的价值引领体系是融合的基础。要将党的理论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企业使命愿景有机统一,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价值理念系统。工作中,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企业文化培训;建立党员示范岗,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举办文化沙龙,促进价值理念的交流碰撞,以培育既懂技术又讲政治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组织机制层面的融合。应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建立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通过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制度,促进党务干部与业务干部的交流融合;建立联合工作小组,统筹推进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开发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推动企业从“制造”向“智造”的跨越。

实践活动层面的融合。要设计既体现政治性又具有文化特色的实践活动,如开展"党建+创新"主题活动,激发员工创造力;组织"文化+技能"竞赛,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建设"线上+线下"融合阵地,扩大工作覆盖面等。

三、企业文化与政工党建工作融合的保障机制

制度保障体系。完善的制度体系是融合持续深化的基础。要建章立制,引入领导责任机制,明确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制订考核评价机制,将文化建设纳入党建工作考核体系;确立资源保障机制,确保经费、场地等配套支持,为基层工作提供规范化指导。

人才保障体系。专业人才队伍是融合的重要支撑。要着力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使其成为既懂党建又熟悉企业文化的管理者;要培育专业型技术人才,使其成为掌握数字化工具的专职人员;要壮大骨干型员工队伍,造就认同企业价值观的业务能手。还要通过建立"双导师"培养制度、开展专题培训、组织实践锻炼等方式,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的专业能力。

创新保障体系。持续创新是融合发展的动力源泉。要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专题研究,建立理论研究平台:要设立党建文化创新实验室,创建实践创新平台:要建立最佳实践案例库,培育成果推广平台。

四、结语

企业文化与政工党建工作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向。通过价值理念、组织机制和实践活动三个层面的系统融合,能够有效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未来,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二者的融合将呈现更加智能化、精准化的发展趋势。国有企业应当把握机遇,勇于创新,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在工作中,还需要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关系,既要加强统筹规划,又要鼓励基层探索;二是传统继承与时代创新的关系,既要发扬优良传统,又要适应新时代要求;三是统一要求与差异发展的关系,既要坚持基本原则,又要尊重企业个性。只有把握好这些关系,才能推动企业文化与政工党建工作融合走深走实,取得更大成效。(文/王文礼)

[编辑:徐敬楠]

相关新闻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发展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0200664

网站简介|版权声明|免责声明|加盟合作|招聘英才|联系我们|人员查询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玉泉营产业园A座一层A1-013邮编:102600服务热线:010-60200664投稿邮箱:zgcx2023zs@163.com

法律顾问:北京昊庭律师事务所 涂水华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5216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232917

Copyright © cx.csjrw.cn.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30005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