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在白城医高专的校园记忆里,有一位蒙古族教师的身影温暖而坚定;在通榆县的乡间地头,有一位“百姓记者”的镜头始终聚焦着乡土情深。他就是陈宝林——从高校宣传战线上的“笔杆子”到乡村大地上的“记录者”,从校园里的新闻深耕者到乡野间的文化传播者,这位蒙古族退休教师用四十余年的笔耕不辍,书写着“在岗建功、退休奉献”的动人篇章,让赤子情怀在岁月流转中愈发醇厚。
校园耕耘:以笔墨为刃,为校徽增辉
2011年的秋天,陈宝林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从白城市人社局调入白城医高专,接过了校报编辑部主任的重担。从此,校园里的每一寸变化、每一个故事,都成了他笔尖下的牵挂。十一个春秋里,他像一位虔诚的耕耘者,深耕在学校宣传的沃土上,用文字为学校的品牌建设添砖加瓦,共编辑出版138期校报,一本散文集。
“宣传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要让更多人看到学校的温度与力量。”这是陈宝林常挂在嘴边的话。他走遍校园的角角落落,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到实验室里的钻研身影,从校园活动的热闹场景到后勤保障的默默付出,每一个值得被看见的瞬间,都被他敏锐地捕捉、细腻地书写。共在国家、省、市媒体发稿近4000篇(幅),他策划的专题报道深入解读学校的办学理念,他撰写的人物通讯让师生的先进事迹广为人知,一篇篇带着温度的稿件,像一束束光,照亮了白城医高专的发展之路。
这份深耕与坚守,让荣誉接踵而至。《吉林日报》终身荣誉奖、吉林省高校优秀新闻工作者、校报资深编辑、全国高校后勤系统信息宣传先进个人……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是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夜晚,是字斟句酌的严谨,是对宣传工作的满腔热爱。而2018年作为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经历,更让他深知肩上的责任:“我是蒙古族儿女,更是教育战线的一员,要永远心怀感恩,为民族团结、为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乡野行走:以镜头为眼,为家乡留痕
2023年5月,当退休的钟声敲响,陈宝林没有选择安逸的晚年生活,而是带着对家乡的眷恋,回到了通榆县的故土。他拿出多年积攒的积蓄,毅然自费4万余元购置了专业摄影器材和无人机,转身成为一名行走在乡野间的“百姓记者”。“家乡的变化太快了,我想把这些美好都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看到乡村的新面貌、乡土的真情怀。”
从此,通榆县的田间地头、村落街巷,多了一个背着相机、操控无人机的身影。春天里,他追着农耕的脚步,用镜头记录农民播种时的期盼;夏天里,他顶着烈日走进果园,拍下果实挂满枝头的丰收希望;秋天里,他踩着金黄的稻田,捕捉收割机穿梭的忙碌景象;冬天里,他冒着严寒探访农家,记录冬日里的温暖故事。两年间,700余篇(幅)新闻与摄影作品、150篇散文从他的笔端与镜头下流淌而出,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传统文化的代代传承、校园故事的温暖延续、乡土人情的质朴纯粹,都在他的作品中生动呈现。
他自费出版散文集《且行且歌》,字里行间满是对家乡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他精心制作参加国庆观礼的画册,让那段珍贵的记忆成为激励自己的力量。当媒体称他为“退休不褪色”的典范时,他只是笑着说:“我只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能为家乡留下点什么,就很满足。”这份纯粹的热爱,让他的作品充满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余热生辉:以初心为灯,为传承续航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一群人的力量可以燎原。”退休后的陈宝林,不仅自己笔耕不辍,更想着把多年的经验传递下去。他义务培训20余名青年新闻与文学爱好者,从稿件选题到写作技巧,从摄影构图到情感表达,他毫无保留地分享着自己的心得。“年轻人有热情、有想法,我多帮他们一把,他们就能走得更远。”在他的指导下,不少年轻人的作品开始在各类平台发表,成为传播家乡正能量的新生力量。
这份乐于奉献的精神,让他赢得了更多的信任与认可。县政协聘他为文史专员,他便潜心挖掘整理家乡的文史资料,让尘封的故事重新焕发生机;关工委请他到“五老工作室”工作,他便走进校园、深入社区,用亲身经历为孩子们讲述民族团结的故事、奋斗拼搏的道理,用爱心与耐心陪伴下一代成长。无论是在文史研究的书桌前,还是在关爱下一代的岗位上,他始终保持着那份对工作的热忱,用行动诠释着“老有所为”的意义。
四十余年的时光里,陈宝林从校园到乡野,从“笔杆子”到“记录者”,身份在变,但那份对文字的敬畏、对家乡的热爱、对责任的坚守从未改变。全国“中华大地之光”征文比赛的奖项、“全国优秀新闻文化工作者”的称号、“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吉林好人”“最美民族团结之星”的荣誉……这些都只是他人生画卷中的点缀,真正动人的,是他用一生践行的“在岗时全力以赴,退休后余热生辉”的赤子情怀。
如今,陈宝林依然行走在记录家乡的路上,镜头里装着乡村的日新月异,笔端流淌着乡土的温暖深情。他用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热爱,不会因岁月流逝而褪色;真正的奉献,总能在时光里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这位蒙古族退休教师的故事,就像一首悠扬的草原牧歌,在乡野间传唱,在人心间回响。(文图/白城日报记者王鸿燕)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发展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020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