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闻微雨润春风 全部关爱系少年

记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创业村关工委副主任林海江

2025-08-26 11:11:44    来源:中国城乡发展网    

本网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穿越千年的箴言,道尽了教育的深远意义,更承载着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在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创业村,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把这句箴言刻进日常,用半生时光践行“关爱下一代”的使命,用如春雨般细腻的守护,为村里的孩子们撑起一片成长的晴空。他,就是创业村关工委副主任林海江——一位年过七旬仍初心不改,把“全部关爱系少年”的赤诚,写在乡村土地上的老党员。

11132206136283306_26.png

1960年,林海江出生在创业村这片热土,从村主任到党支部书记,三十余年的基层工作里,他始终把“服务群众”放在首位;如今虽卸任主要职务,担任村监委主任与关工委副主任,却依旧怀揣着对家乡、对孩子的深情,把后半生的精力都倾注在青少年身上。有人说他“闲不住”,可他总笑着回应:“孩子是乡村的未来,能为他们多做些事,是我这个老党员的本分。”这份“本分”,让他成了村里人人称赞的“孩子王”,成了远近闻名的“关爱典范”。

11133121769545073_26.png

创业村有840户、1939人,其中青少年729名,还有8名留守儿童。村子距县城55公里、距乡政府10公里,作为进入向海乡的“东大门”,这里的青少年教育与成长,更牵动着乡村发展的根基。林海江深知,要让孩子健康成长,不仅要解决“温饱”,更要填补“精神空白”。2017年,他自筹5万元,在自家腾出一间屋子,亲手打造了一间农家书屋——院内绿植点缀、清爽雅致,室内桌椅整齐、书香四溢,墙壁上挂着的纪念照片与书法字画,满是温馨的生活气息。书柜里,60多种、5000余册图书按类别整齐排列,从农技知识到儿童绘本,从经典名著到法律读本,每一本书都是他精心挑选、四处筹措而来,只为给孩子和村民们搭建一个“能读书、读好书”的精神家园。

“宣传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的‘指南针’,方向对了,路才不会走偏。”从事关工委工作以来,林海江始终把青少年思想教育放在首位。每年寒暑假,他都会组织“五老报告团”,分片走进各个自然屯,用孩子们听得懂的“家常话”,讲人生观、价值观,讲道德礼仪;每季度,他会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开展以“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雷锋、践初心”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让红色基因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遇到有孩子出现偷摸扒窃、不孝敬老人等不良行为,他从不大声呵斥,而是主动上门,坐在炕头与孩子促膝长谈——用村里的好人好事作例子,用先进人物的故事讲道理,像爷爷对孙子般耐心引导。渐渐地,曾经调皮的孩子变得懂事了,曾经叛逆的少年学会了感恩,村民们都说:“林主任不是在‘管孩子’,是在‘疼孩子’,这股耐心劲儿,咱们都佩服!”

在林海江心里,“关爱”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雪中送炭”。他常说:“农民要摆脱贫困,靠的是知识;孩子要改变命运,靠的是教育。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因为贫困失学。”2021年,他听说西民主屯7岁男孩于佳源的遭遇:3岁时父母离异,领养他的父亲入狱,母亲改嫁他乡,只能靠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生活举步维艰。得知消息的当天,他就揣着200元钱赶到孩子家,握着老人的手说:“大爷别愁,孩子上学的事,咱们一起想办法!”随后,他立刻向村、乡有关部门汇报情况,牵头协调村“三委”成员与第一书记捐款1200余元;在他的带动下,左邻右舍送米送面,村里还为老人安排了力所能及的工作换取积分,学校老师也免费为孩子做了校服。如今,于佳源再也不用为学费、生活费发愁,每次见到林海江,都会甜甜地喊一声“林爷爷”。

11135087387464830_26.png

创业村向海社的女孩刘雨欣,父亲患有智障、母亲患有癫痫病,家庭条件十分困难。林海江得知后,主动与孩子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连续两年自掏腰包,给孩子送钱、送衣物、送生活用品。每到开学季,他还会带着笔、练习本、篮球等文具和体育用品去学校,与师生们座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孩子们:“只要努力学习,就能走出大山,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在他的鼓励下,刘雨欣变得越来越开朗,学习成绩也稳步提升。

留守儿童的“脱管”问题,是林海江最牵挂的事。村里80多名留守儿童中,30%以上由年近八旬、缺乏监护能力的老人照看,溺水、交通事故、逃学等风险时刻存在。为了给这些孩子一个“温暖的家”,林海江在农家书屋里建起了“关爱留守儿童之家”,墙上贴着“留守家园我的家,关爱胜过我爸妈”的标语,屋里摆满了孩子们喜欢的书籍和玩具,他还创新推出“三管齐下”的关爱模式——由“村委+学校+五老”组成“3+1”结对关爱队伍,将结对双方的姓名、照片、联系方式等全部公示,既方便联系,也便于监督。

这份用心,也打动了驻村第一书记:2020年,时任第一书记林目为书屋安装了电视机;2021年,继任第一书记龙源又添了空调,还动用第一书记经费完善书屋设施。如今,每到放学或周末,“关爱留守儿童之家”就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孩子们在这里读书、写作业,林海江陪着他们讲故事、做游戏,遇到难题时,他会耐心辅导;想念父母时,他会帮着孩子视频通话。在这里,孩子们脸上的孤单少了,笑容多了,眼神里也多了对未来的期盼。

11135979578251362_26.png

林海江的关爱,不仅温暖了孩子,更点亮了整个乡村。他邀请县乡专家学者来书屋,为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识,避免他们因不懂法而犯错;他组织各领域专业人士开展技能培训,让村民们在农闲时学种植、学养殖,用知识提升收入。渐渐地,农家书屋和“关爱留守儿童之家”成了创业村的“黄金屋”——村民们在这里学技能、聊发展,孩子们在这里长知识、明事理,村风村貌悄然改变: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多了,扯皮吵架的少了;主动学习的人多了,无所事事的少了。2020年,村民王淑云家被评为“干净人家”,和她一起获奖的还有17户村民,这些都是林海江与村妇联主席深入调查、公平评选出来的。当拿到获奖证书时,王淑云激动地说:“林主任不仅关心孩子,还想着咱们老百姓,有他在,村里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在乡村文化振兴的道路上,林海江更是“老支书精神”的践行者。他发挥农家书屋的阵地优势,为村民推荐最需要的农技书籍,帮助大家解决生产难题;寒暑假时,他主动为学生讲党史、讲中国近代史,让爱国情怀在孩子们心中扎根;他不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技能培训班,让书香飘满整个村庄。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关爱下一代”的队伍中,村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文明新风蔚然成风。

如今,创业村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已走在前列,成了远近闻名的“样板村”,可年过七旬的林海江依旧没有停下脚步。每天清晨,他都会早早来到书屋,整理图书、打扫卫生,等着孩子们的到来;傍晚,他会坐在院子里,想着第二天要给孩子讲什么故事,要帮村民解决什么难题。有人劝他歇一歇,他却说:“老牛自知黄昏近,不用扬鞭自奋蹄。只要我还走得动、说得动,就会一直陪着这些孩子,一直为村里的孩子做点事。”

11140815513007629_26.png

细雨无声,滋润万物;春风化雨,温暖人心。林海江就像那阵“微雨”,用细腻的关爱滋润着孩子们的成长;他就像那缕“春风”,用无私的奉献唤醒了乡村的活力。“有闻微雨润春风,全部关爱系少年”,这不仅是对他的赞誉,更是他半生坚守的真实写照。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中,正是因为有无数像林海江这样的“守护者”,用爱与责任为孩子们托起希望,我们的乡村未来才会更加光明,我们的民族复兴才会更有力量。(文图/张连恕  陈宝林)

[编辑:徐敬楠]

相关新闻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发展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0200664

网站简介|版权声明|免责声明|加盟合作|招聘英才|联系我们|人员查询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玉泉营产业园A座一层A1-013邮编:102600服务热线:010-60200664投稿邮箱:zgcx2023zs@163.com

法律顾问:北京昊庭律师事务所 涂水华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5216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232917

Copyright © cx.csjrw.cn.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30005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