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宛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岁月的车轮已缓缓驶过四十三载春秋。当清晨的第一缕暖阳,透过轻薄如纱的窗帘,如金色丝线般轻柔地洒在案头那本早已布满岁月痕迹的工作日记上时,我的思绪瞬间被这温柔的光芒牵引,如汹涌潮水般,被卷入那一段段如梦似幻、刻骨铭心的奋斗时光之中。
我,诞生于平凡的家庭,却自小便怀揣着非凡的志向。高中毕业回到家乡的那一刻,青春的热血在我体内沸腾,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渴望。那时的我,就像一位即将踏上未知征程的勇士,怀揣着满腔热忱与使命,毅然踏入了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乡文化站,就此拉开了我漫长工作生涯的序幕。
彼时的包拉温都,仿若一片被岁月遗忘在角落的荒芜之地。交通状况糟糕得令人咋舌,崎岖蜿蜒的土路,每逢雨天便会变得泥泞不堪,化作让人举步维艰的沼泽,每迈出一步都要耗费巨大的力气,出行变得异常困难;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处处透着萧条与破败;工作环境更是简陋到了极点,仿佛穿越回了原始社会。走进那简陋的办公场所,映入眼帘的是破旧不堪的桌椅,它们摇摇晃晃,仿佛随时都会散架,发出不堪重负的吱呀声。然而,在我这个年轻气盛、心怀壮志的年轻人眼中,这些艰难困苦不过是成长道路上的小小考验,怎能阻挡我追逐梦想的坚定脚步?
在文化站工作的八年时光,宛如我生命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散发着永恒的光芒。我仿佛与日月相伴,成为这片土地上最辛勤的耕耘者。当清晨的第一缕晨曦还羞怯地躲在天边,尚未完全照亮大地,我便已背上沉重的设备,如勇敢的探索者般,踏上了走村串户的征程。我穿梭在山间蜿蜒的小路上,走进一间间破旧的毡房,认真地收集着当地独特的文化素材,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就像勤劳的蜜蜂在花丛中采集花蜜。夜晚,繁星点点,如无数双明亮的眼睛在夜空中闪烁,月光如水般温柔地洒向大地,我才拖着疲惫的身躯,伴着如梦似幻的月光归来。即便此时早已疲惫不堪,我依然会强打精神,坐在昏暗的灯光下,专注地整理白天收集到的资料,精心策划着各类文化活动。那灯光下专注的身影,仿佛在向整个世界宣告:只要心中有梦想,再多的辛苦与劳累都值得!
为了丰富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蒙汉牧民们对精神文化的渴望,我们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如同在黑暗中执着寻找光明的火炬手。在我们的努力下,文化站成立了杏花民族文学社,并创办了《杏花小报》。那一张张散发着清新油墨香的小报,就像承载着希望的种子,带着乡亲们的故事与梦想,从这片土地飞向草原的每一个角落,深深扎根在牧民们的心田。我们还组织起了少数民族歌舞队,队员们都是当地勤劳朴实的牧民。他们白天在田间牧场辛勤劳作,夜晚便汇聚在一起认真排练。他们用质朴的热情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自编自演了许多深受少数民族喜爱的文艺节目。还记得第一次演出时,简陋的舞台下坐满了热情的乡亲们,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比阳光还要灿烂的笑容,眼中闪烁着激动而喜悦的光芒,那光芒如同璀璨的星辰,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永远难忘的美好画面。那一刻,我知道,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所有的汗水都化作了甜蜜的收获。后来,我们的工作得到了省市县各级的表彰,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瞬间转化为了甘甜的果实,所有的付出都获得了最美好的回报!
然而,工作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并非总是铺满鲜花与掌声,而是充满了无数的坎坷与挑战。我也曾遭遇过狂风暴雨般的打击,陷入过黑暗的低谷。曾经,我被领导“穿小鞋”,工作无端被迫停止。那段日子里,泪水就像决堤的洪水,不知打湿了多少个夜晚的枕头。我品尝过失败的苦涩,感受过被误解的委屈,心中的痛苦难以言表,仿佛有一块巨大而沉重的石头,紧紧地压在胸口,让我喘不过气来。但正是这些挫折,如同烈火淬炼钢铁,让我的意志变得更加坚韧,让我的灵魂在磨难中不断成长、成熟。我学会了在困境中冷静思考,寻找突破的出路;在逆境中坚守自己的信念,永不言弃。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同事们鼓励的眼神、一句句暖心的话语,都成为我在黑暗中前行的动力。在那些艰难的时刻,我没有被打倒,反而在一次次的磨难中,蜕变成了一个更加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自己!
为了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在工作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养分,仿佛一个永远不知满足的求知者。我积极参加了吉林日报、白城日报通讯员培训班,在那里,我如海绵吸水般学习新闻写作的技巧,认真聆听资深记者们分享的宝贵经验;我参加市县文学创作培训班,与志同道合的文友们畅所欲言,交流心得,在思想的碰撞中激发灵感的火花;我还前往吉林农大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进修,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此外,我通过自学掌握了摄影技术,用镜头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记录下一个个难忘的时刻。这些学习经历,不仅让我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培养了我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为我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一次学习,都是我成长道路上的一级台阶,让我能够不断攀登更高的山峰,去触摸更加广阔的天空!
四十三年间,我在不同的岗位上辗转奔波,从文化站长到县计生局宣传科长,从计生科长到乡镇党委副书记,从党委副书记到县委机关报社社长,后来又从县城来到白城市,在白城市人社局担任信息中心主任和工会主席,之后又前往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任校报编辑部主任。每一次岗位的变动,都意味着一次全新的挑战,同时也是一次成长的绝佳机遇,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但无论身处何地,无论担任什么职务,我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将满腔的热情和辛勤的汗水挥洒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在每一个岗位上,我都竭尽全力,就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紧紧地坚守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篇章,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了一个个圆满的句号。
退休之后,我原以为自己的人生会像一片飘落的落叶,悄然无声地归于尘土,结束自己的一生。然而,我很快就发现,人生的精彩并没有就此落幕,这只不过是另一段崭新旅程的开始。这两年,虽然我从紧张忙碌的工作赛道上暂时停歇下来,但我的脚步却从未真正停下。我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那些曾经与我并肩作战的同事们,那些一起加班熬夜的夜晚,那些攻克难关后的欢呼雀跃,都成为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这些记忆,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如今,大家虽然天各一方,但那份深厚的情谊却丝毫没有被岁月冲淡。偶尔的一通电话、一次难得的聚会,都能让我们瞬间找回曾经的默契与温暖,仿佛时光从未流逝,我们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如今,我依旧奔波在家乡的城乡之间,手中的笔从未停歇,已经撰写了近600多篇新闻稿件、100篇散文。每一篇文章,都是我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与热爱的表达,我用心用情讲述着家乡的故事,坚持传播着正能量。我走进社区,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深入挖掘老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动人故事,用文字记录下他们传奇的人生。摄影家谷学中用镜头定格家乡的变迁,剪纸艺术家李锐士用剪刀剪出生活的美好,乌力格尔传承人梁海清用说唱传递民族的记忆,而我则用文字将他们的故事写成一篇篇精彩的文章,发表在国家和省市的媒体上,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同时,我也会为老年人提供帮助和服务,陪他们聊天解闷,帮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小难题。每天,我都会抽出时间关注新闻、阅读报纸,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让自己的生活始终充满活力与激情。我坚信,只要生命不息,就应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像那些默默耕耘的园丁一样,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培育出美丽的花朵,让这个世界因为我的存在而多一份美好!
回首这四十三年的工作历程,我心中充满了无比的自豪与欣慰。我为自己能够在工作中取得的一些成绩感到骄傲,也为自己能够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而感到满足。这些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它们见证了我的成长与蜕变,让我懂得了坚持、奋斗和奉献的真正意义。它们让我明白,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深度和广度;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奉献多少。我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奋斗,什么是坚守,什么是奉献。我的故事,虽然平凡,却也精彩;虽然普通,却也独特。它是我生命的注脚,是我存在的证明。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更加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时光,用心去享受生活的美好。我会背着心爱的相机,走遍家乡的山山水水,用镜头记录下四季的更迭变换,捕捉那些被时光悄然遗忘的美好瞬间;我会静静地坐在书桌前,继续书写心中的故事,让文字成为传递温暖与力量的使者,为这个世界增添一抹绚丽的色彩;我会和老朋友们相聚在一起,共同回忆往昔的点点滴滴,笑谈人生的酸甜苦辣,让那些美好的回忆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我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每一天,继续勇敢地前行,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我坚信,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只要心中怀揣着梦想,脚下充满力量,就没有任何困难能够阻挡我前进的步伐,就没有任何挫折能够熄灭我心中那团炽热的火焰! 岁月峥嵘,我的志向永远不会停歇;砥砺风雨,我终将实现自己的宏伟心愿。在人生的道路上,我愿继续耕耘,与星月为伴,迎接每一个崭新的晨曦;即便到了黄昏,回首往事,也能在一壶老酒中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坎坷的长路,我将踏歌而行;面对惊涛骇浪,我会扬起风帆,如勇敢的海鸥般追逐梦想。只要一息尚存,我就要为这世界增添春色;即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也愿化作泥土,培育出美丽的花朵,让自己的一生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文图/陈宝林)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发展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020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