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第二届首都数字法治论坛在京召开,主题为“优化营商环境与数字法治保障”。

会议现场
论坛由中国互联网协会、北方工业大学主办,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北京社会治理法治研究会承办。北方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全明,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戴炜,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外法学》主编王锡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陈坚,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崔国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俊海,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顾昕等嘉宾出席论坛。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社科院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腾讯、京东、抖音等平台的法律实务专家,北京互联网法院等司法实务部分的法官,以及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学生代表共300余人参会。

北方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全明
李全明在致辞中指出,北方工业大学始终秉承“扎根京西,兴工报国”的办学传统,紧密对接国家战略与首都发展需求;法学学科经过数十年发展,已成为服务首都法治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论坛聚焦数字时代民商事权益保护、数据产权理论等关键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希望本次论坛能够广泛汇聚法学界与实务界的智慧,共同为推动数字法治建设贡献思想力量与实践方案,诚挚邀请各位专家学者在北方工业大学80周年校庆之际莅临指导。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戴炜
戴炜在致辞中强调,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我国数字法治建设在立法引领、执法强化、司法保障和意识提升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围绕未来数字法治建设,他提出三点建议:加快新兴领域立法攻坚,筑牢制度前瞻防线;构建多方协同治理格局,提升数字治理效能;强化数字法治人才培养,夯实智力支撑基础。他还介绍了中国互联网协会在推动数字法治建设方面开展的工作,中国互联网协会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与各方共同推动数字法治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中外法学》主编王锡锌
王锡锌在致辞中指出,论坛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精准聚焦营商环境与数字法治保障这一关键议题,展现出突出的“破题意识”,通过邀请学界专家、实务界与产业界人士共同参与,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碰撞。同时体现了前瞻的“解题眼光”,吸引众多学生参与,为数字法治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他强调,数字法治研究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应在比较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数字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中国的制度优势与竞争潜力。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陈坚
陈坚在致辞中表示,“首都数字法治论坛”作为数字法治领域的重要学术与实践交流平台,其影响力已辐射全国,推动了法学理论与数字治理的深度融合,在构建数字法治理论体系、推动司法智能化转型方面成果丰硕。他指出,论坛议题更加聚焦,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术与应用的互动,必将为首都乃至全国的数字法治建设注入新的思想动力。他介绍了最高检检察理论研究所在数字法治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研发、网络犯罪治理规则完善、电子证据审查标准创新等前沿领域取得的理论研究成果。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院长 北京社会治理法治研究会会长刘泽军
论坛开幕环节由刘泽军主持。

崔国斌教授、刘俊海教授为研究生组获奖代表颁证

陈坚副所长、顾昕研究员为实务组获奖代表颁证
致辞环节之后,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王海桥教授主持了论坛主题征文获奖名单发布和颁证仪式。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崔国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教授为研究生组获奖代表颁证,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陈坚、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顾昕为实务组获奖代表颁证。

主旨报告环节
主旨报告环节由北方工业大学民商法研究中心主任相庆梅教授主持。崔国斌教授、刘俊海教授、顾昕研究员分别就《平台数据的合理使用》《论公司法的数字化改革:来自AI董事的新挑战》《构建数据知识产权规则的重要议题》作主旨报告。主旨报告深度探讨了平台数据的保护模式和司法裁判最新规则、AI董事的立法空间、制度风险及应对措施、数据知识产权规则构建的理论思考和实践进程,报告内容充实丰富,体现了前沿学术智慧和探索新兴领域学术情怀的完美结合,也从多维度为数字法治制度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主题论坛
下午的主题论坛分别围绕“优化数字营商环境与平台治理”“数据权保护基础理论与司法实践”“数字时代民商事权益保护与司法裁判规则”三个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来自高校、法院、检察院、平台及律师事务所的理论和实践专家就相关议题中的主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了讨论。会场气氛热烈、真知灼见不断涌现。论坛总结阶段,相庆梅教授在发言中指出,论坛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形成了诸多有价值的共识。期待未来学界、实务界与产业界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数字法治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与会嘉宾合影
第二届首都数字法治论坛的召开,有效促进了法学理论界、司法界与产业界的多元互动,论坛将继续发挥平台作用,为数字时代的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贡献智慧与力量。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发展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020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