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在科尔沁草原南麓的包拉温都蒙古族乡,春风拂过紫色山岗时,总会有人提起一个名字——张树森。他不是腰缠万贯的企业家,也不是聚光灯下的明星,却凭着一颗“为下一代计长远”的赤诚之心,成为全乡各族群众口中的“贴心人”、青少年心中的“引路人”,用退休后的十六载光阴,在关心下一代的赛道上跑出了最美的人生姿态,更让“民族之光”的荣光,在乡土间熠熠生辉。
1948年出生的张树森,曾在包拉温都蒙古族乡政府秘书岗位上默默耕耘数十载,2008年退休时,不少人劝他“好好在家享清福”,可他却笑着说:“身子退了,心不能退,孩子们的成长路上,还需要有人搭把手。”正是这份放不下的牵挂,让他转身扛起了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乡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的重担。有人问他图什么,他总说:“咱是蒙古族的儿子,是党培养的干部,看着孩子们有出息,比啥都强。”这朴素的话语里,藏着一位老党员、老蒙古族人最真挚的家国情怀。
若说“心系下一代”是张树森的初心,那“文化育人”便是他最有力的抓手。作为县作协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他深知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更是滋养青少年成长的“甘泉”。退休后的日子里,别人忙着遛弯下棋,他却伏案疾书,一笔一划记录家乡的故事——《包拉温都蒙古族乡志》里,有蒙古族乡从过去到如今的变迁足迹,让青少年读懂“我从哪里来”;《紫色的山岗》中,有草原儿女的淳朴乡情与奋斗身影,让孩子们爱上“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览史寻踪》里,有历史长河中的智慧沉淀,引导下一代明事理、知敬畏。这些著作不是束之高阁的“典籍”,而是他送给家乡青少年的“精神礼物”,每当有孩子捧着他的书来请教,他总会放下手中的事,耐心讲解书中的故事,眼神里满是对“文化传承”的期盼。
可张树森知道,光有书本还不够,得给孩子们一个能“泡”在知识里的地方。于是,他四处奔走,协调场地、募集报刊、整理书架,硬是在乡里办起了“报吧”——这个不足20平方米的小空间,墙上挂着蒙汉双语的励志标语,书架上整齐摆放着《人民日报》《中国少年报》《吉林日报》等几十种报刊,桌子上还放着他亲手贴的“读书小贴士”。每到放学或周末,“报吧”里就坐满了各族孩子,有的捧着报纸读时事,有的凑在一起讨论文章,还有的会拉着张树森问“这个字怎么念”“草原以前是什么样的”。他从不嫌烦,总是搬个小板凳坐在孩子们中间,像爷爷一样陪着他们,有时还会组织“读书分享会”,让孩子们把读到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渐渐地,“报吧”成了孩子们最爱的“第二课堂”,不仅让他们学到了知识,更让汉族、蒙古族的孩子们在书香中拉近了距离,种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
这份默默的付出,终会被时光看见,被岁月铭记。2009年9月,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的荣誉证书递到张树森手中,当他作为全国英模站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建国60周年国庆观礼时,他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咱全乡各族群众的,更是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肯定。”2022年4月,中宣部授予他“乡村振兴十大阅读推广人”称号,表彰他用“报吧”点亮了乡村孩子的阅读梦;2024年4月,中央精神文明办将“中国好人”的奖章戴在他胸前,肯定他用一生践行“无私奉献”的初心。可面对这些荣誉,张树森依旧谦和:“我就是做了点该做的事,只要孩子们能有出息,我还能继续干。”
如今,76岁的张树森依旧每天早早来到“报吧”,整理报刊、打扫卫生,等着孩子们的到来;依旧会在闲暇时动笔,记录家乡的新变化,想给孩子们留下更多“家乡的记忆”;依旧会跟着乡关工委的同志走村入户,了解困难家庭孩子的情况,帮他们解决上学的难题。有人说他“年纪大了该歇歇了”,他却笑着指了指“报吧”里读书的孩子:“你看,这些孩子就是咱家乡的希望,就是咱民族的未来,能陪着他们长大,我高兴!”
在包拉温都蒙古族乡的草原上,张树森就像一棵挺拔的沙棘,扎根乡土,向阳而生,用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他更像一面旗帜,以“心系下一代”的初心、“情洒关工委”的坚守,诠释着“民族之光”的真正含义——不是耀眼的光环,而是对土地的热爱,对下一代的牵挂,对民族未来的担当。
这份情怀,无关年龄,无关名利,只关乎“为了孩子”的纯粹;这份坚守,值得我们每个人致敬,更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愿更多人能像张树森一样,把目光投向孩子,把爱心献给下一代,让“民族之光”永远闪耀,让祖国的朝阳永远灿烂!(文图/张连恕 陈宝林)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发展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020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