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关切问询墨脱代表白玛曲珍"到墨脱的路通了没有?",这句看似朴素的问询背后,映照出的是一个国家领袖对边疆百姓出行难题深刻挂念的拳拳之心。十年过去,墨脱公路不仅改写了中国交通版图的"最后一公里",更成为西藏民生改善的生动缩影。让我们透过这条"天路"的传奇,见证一个时代的变迁。
一、世纪攻坚:莲花秘境始通途
墨脱——这朵藏语里"隐秘的莲花",被喜马拉雅山脉环抱的土地,因地形险峻而长期处于"高原孤岛"状态。从1961年首批勘测队员踏入雅鲁藏布大峡谷算起,我国公路建设者历经三代人,用了52年时间,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六项之最"(地形起伏最大、自然坡降最大、降雨量最大、地震烈度最高、地质灾害最多、地质条件最复杂)的险境中,建起了一条全长117公里,垂直落差3600米,相当于在摩天大楼外墙上修建的“天路”,创造了人类筑路史上的奇迹。最终让墨脱这朵“莲花”在2013年10月31日摘掉了"全国唯一不通公路县"的帽子,终向世人彰显了它的圣洁。
然而,我们也要铭记,莲花盛开的背后也是我国广大公路建设者们的血与泪:自1965年首次施工,700名民工用钢钎在悬崖凿路,仅修4公里就因特大山体滑坡而中断,8名工人长眠地下;1980年106K路段突发泥石流,12辆军车和47名官兵瞬间被吞噬。仅据波密县烈士陵园记载,半个世纪以来筑路过程中牺牲的建设者就达45人。
二、民生巨变:用“金钥匙”托举民生
墨脱公路的通车就如同打开山门的“金钥匙”,墨脱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门巴族老人次仁多吉的家族故事成为经典缩影:"我爷爷去拉萨朝圣用了47天;我父亲被埋在嘎隆拉雪山;今天我的孙子开车去县城只要3小时";门巴族村民从山顶吊脚楼搬迁至公路旁的藏式新居,传统竹编技艺变身"爆款订单",村集体经济从2014年7000元增至75万元;返乡大学生罗布次仁种植火龙果年入10万元,带动7户村民共同发展;墨脱茶叶从无到有,成为当地支柱产业。
作为打开民生富裕的“金钥匙”,墨脱公路绝非仅仅是一条简单的交通工程,它在国家战略布局中更具有特殊意义:
正是因为这条路,救护车响应时间从12小时缩至3小时,真正成为了救人性命的“天路”,正是因为这条路,校车取代了徒步上学,使得当地儿童入学率达98%,让教育的光辉洒满墨脱,退休教师桑阿曲杰激动不已,直言见证了学校从"铁皮屋顶漏雨"到现代化教室的跨越。
同时,作为我国在藏南地区的重要支点,墨脱公路的贯通强化了边境地区的管控能力,经济辐射效应尽显:这一条路就带动了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水电开发(预计能满足西藏40%用电需求)与热带农业扩张(水果种植面积增3倍)。
而且,这条路不仅是实体之路,更是文化传承的新径:门巴族歌谣登上了央视舞台,藤编技艺入选国家非遗,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重焕生机。
三、新时代启示:民生之问的深远回响
习近平总书记的"路通了吗"之问,蕴含着"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执政理念。墨脱的蜕变正印证了“交通先行的乘数效应:一条公路激活了旅游、农业、能源等全产业链发展,印证了"要想富先修路"的朴素真理。
而且,墨脱公路的修建也彰显了我国边疆治理的现代路径:基础设施的改善从根本上改变了边疆地区的发展逻辑,使"固边兴边富民"战略落地生根。
最后,“小小”的墨脱公路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伟大实践:从"民生之问"到"民生之变",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如今,墨脱百姓这样描述生活巨变:"过去发小上学翻雪山遇难,一罐可乐卖15元;现在物价与山外持平,上学看病不再愁"。这条穿越时空的"天路",正承载着门巴族、珞巴族儿女的梦想,向着更加光明的未来延伸。正如当地民歌所唱:"光明的路,越走越宽敞",“到墨脱的路通了没有”这一问,蕴藏了总书记对最广大人民的殷殷深切,更是诠释新时代中国边疆发展的精彩注脚。(平遥县到村任职选调生 梁思瑜)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发展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020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