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山西人丨瓦斯变绿能,破世界难题!李晋平团队攻克全球煤矿业技术痛点

2025-10-30 10:13:33    来源:晨报山西    

前言:汾水淌过三千年,太行巍巍立脊梁;一捧黄土酿乡愁,四海星辰写华章。这片被晋商驼铃叩醒的大地,以陈醋的醇厚浸润赤子肝胆,用刀削面的筋道抻开闯荡天下的胸襟。从实验室破译科技密码的学者,到商海复刻晋商基因的传人;从悬壶济世的杏林圣手,到捕捉时代光影的文艺星辰——我们追寻三晋儿女的奋斗坐标,看黄土地孕育的倔强基因,如何在异乡将“走西口”的胆识化作开疆拓土的锋芒。

每个黎明,我们都将见证:表里山河的魂魄,正被他乡月光淬炼得愈发透亮;散落五湖的四海乡愁,终将熬煮成点亮故乡的灯火。

10152657697265658_30.png

李晋平,山西大宁人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原副书记、教授

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副院长

气体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山西省煤层气高效开采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今年夏天,一项来自山西的科技突破引发全国关注:太原理工大学、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副院长李晋平教授团队,成功攻克了浓度为2%-8%的低浓度瓦斯规模化利用的世界性难题。这项可将煤矿“头号杀手”高效转化为清洁能源的技术目前已成功应用于示范工程,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全新的“中国方案”。作为从三晋大地走出的知名学者,李晋平再次用核心技术证明了其深厚的山西情怀与科技担当。

三晋赤子,科技报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1964年4月,李晋平出生在山西大宁的一个普通家庭。黄土地的质朴与坚韧,早已融入他的血脉。1979年,少年李晋平以全县第5名的成绩考入高中。短短两年后,年仅17岁的他步入太原工学院(今太原理工大学)的校门,从此与这所山西名校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学生到学者,李晋平的转型迅速而坚定。1987年,他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师从徐文旸教授攻读研究生,由此开启了能源研究的科学探索之路。

翌年,李晋平与导师共同投身国家863项目——新型复合贮氢材料研究。这一前瞻性课题,为他日后在气体能源高效清洁利用领域的突破,埋下了重要的伏笔。在“七五”期末的国家评估中,李晋平负责的项目荣获优秀奖,他本人也被评为青年技术骨干。这是对他科研能力的最早认可。

破格晋升,崭露头角。1992年,年仅28岁的李晋平被评为青年学术带头人,破格晋升为副教授;5年后,他再次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学校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已在清洁能源领域崭露头角的他,于2001年师从煤化工专家谢克昌教授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完成了学术生涯的又一次飞跃。

2010年以来,李晋平先后任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现任太原理工大学教授,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副院长。他还领衔气体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省煤层气高效开采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驯服瓦斯,点浊成金

煤矿开采中,浓度为2%—8%的低浓度瓦斯如同“鸡肋”,弃之危害安全,用之技术不足。这个全球性难题,长期制约着煤矿企业的绿色发展。

直面挑战,十年磨一剑。面对这一困境,李晋平带领团队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科技攻关。他们从分子筛和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等多孔材料入手,寻找突破口。团队创新研发出具有“超疏水”特性的硅铝基人工沸石分子筛,通过精准调控孔径至0.5纳米,使其与甲烷分子的动力学直径完美匹配。

历经25000余次试验,团队最终成功制备出具有“微孔—介孔—大孔”多级孔道结构的硅铝基人工沸石,甲烷吸附率高达80%,攻克了技术瓶颈。2023年,这项成果应用于全国首个“移动撬装式低浓度煤层气提浓装置示范工程”,填补了全球超低浓度瓦斯规模化利用的空白。

今年5月底,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单位主办的专业研讨会上,李晋平正式宣布这项技术成果。目前,该技术已在山西省华阳新材料集团和阳泰集团实现工业化应用,部分研究成果被央视多个频道报道,被誉为实现全域煤层气高效利用的全新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李晋平团队在低碳烯烃分离领域同样取得重大突破。传统低碳烯烃生产中,分离能耗占比过高是一直以来的行业痛点。团队聚焦烷烃选择性吸附剂的开发和应用,使乙烷/乙烯吸附选择性从4.4持续提升至6.4,实现连续突破。

基于变压吸附分离工艺,采用优先吸附乙烷的新型反转吸附剂,分离能耗降低70%以上,大规模推广将显著减少该过程的碳排放。团队已建成“变压吸附+装配”一体化分离装置,完成10万方级高纯烯烃分离提纯工业试验,将烯烃纯度从99.5%提升至99.995%以上,创造了行业新标准。

在绿氢制备领域,李晋平团队同样成果丰硕。他们聚焦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技术,针对大电流析氢反应过电位高、耐久性差的难题,发现了催化剂载体与活性位点之间独特的“碳桥效应”。这一发现有效调控了OH中间体吸附动力学机理,提升了析氢催化剂在大电流下的本征稳定性,为绿电大规模制氢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扎根黄土,心系三晋

作为土生土长的山西人,李晋平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的科研方向始终与山西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紧密相连,展现出科学家深沉的家国情怀。

立足本土,服务地方。山西是资源型经济省份和碳排放大省,也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李晋平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化工分离及低碳能源等领域的研究,围绕化工过程节能降耗、低碳零碳能源开发、温室气体减排与捕集利用等方面展开工作。团队创建的CO2膜法工艺年捕集1万吨电厂烟气CO2项目,已在山西介休安泰集团启动实施,为山西的绿色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推动转型,不辱使命。李晋平深知,作为山西的科研工作者,服务地方发展是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双一流”学科的建设,更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山西省传统能源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特别是在甲烷减排和利用方面,团队研发的新型分子筛吸附剂已成功应用于示范项目,以实际行动为区域经济低碳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科技创新动能。

培育人才,薪火相传。李晋平教授深知,科技事业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他带领的团队不仅是科研团队,也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团队中的杨江峰教授,当年还是博士生时就随李晋平参加学术会议,了解到低浓度瓦斯利用的难题。如今,他已成长为太原理工大学的教授,成为团队的中坚力量。这种传帮带的模式,为山西培养了一批扎根当地、服务当地的科技人才,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人才培养机制。

从黄土地上的普通少年,到破解世界难题的科学家,李晋平教授用自己的经历证明:扎根不会限制视野,反而能赋予力量。在他的身后,是一代代山西科学家薪火相传的执着与坚守。

行业评价

李晋平教授作为深耕三晋大地的杰出科学家,始终将科研使命与山西能源革命战略紧密结合。他带领团队在气体分离纯化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不仅成功破解低浓度瓦斯利用这一世界性难题,更在低碳烯烃分离、绿氢制备等前沿领域取得系列创新成果。李晋平教授以其深厚的家乡情怀和敏锐的科技洞察力,走出了一条将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优势的发展之路,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树立了典范,是新时代山西科学家的优秀代表。

本文转载自:晨报山西。


[编辑:杜利勇 张能改]

相关新闻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发展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0200664

网站简介|版权声明|免责声明|加盟合作|招聘英才|联系我们|人员查询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玉泉营产业园A座一层A1-013邮编:102600服务热线:010-60200664投稿邮箱:zgcx2023zs@163.com

法律顾问:北京昊庭律师事务所 涂水华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5216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232917

Copyright © cx.csjrw.cn.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30005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