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十四五”期间,全市城市管理系统以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为目标,攻坚克难,先后实施生活污水厂改造、“六化一提升”、市政道路雨污分流等一批重大项目。在城市面貌、功能品质和管理效能上实现了显著提升。
据晋中市城市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小平介绍:晋中市政基础设施提质增效,城市“筋骨”强健。路网结构持续优化。累计改造城市道路及小街巷489条,总长度约227公里,有效提升了道路通行效率和居民人居环境。同步对151条主次干道的人行道进行改造,市民出行更加安全便捷。排水防涝能力显著增强。实施雨污分流改造503.58公里,让雨污水“各行其道”,从源头减轻水体污染和内涝风险。照明设施更加完善。实施智慧路灯节能改造,市城区4.4万余盏路灯全部更换为新型LED路灯,实现亮灯率超98%,路面照度和均匀度平均提升超过50%以上,照亮群众回家路。
水气热公用事业保障有力,城市“血脉”更加通畅。系统治水,循环利用水平实现新突破。新建、扩容4座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收集率提升至95%以上,太榆退水渠黑臭水体实现“长制久清”。去年以全省第一入选全国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再生水利用率从24.60%提升至38.2%,水资源集约利用迈上新台阶。燃气安全供应体系持续完善。构建起覆盖81.46万余户居民的燃气供应服务体系。五年间改造老旧和带病运行管道247.36公里,为65.4万户居民安装安全装置。通过建立价格联动机制等举措,全方位筑牢了用气安全防线。供热保障能力实现跨越发展。市政供热管网达1938公里,供热面积达13579万平方米,五年间分别增长369公里和1750万平方米。完成73公里老旧管网改造,并推动《晋中市城市集中供热条例》施行,居民投诉量下降40%,实现了从“供上热”到“供好热”的转变。
园林绿化增量提质,城市“颜值”更加靓丽。绿量指标稳步增长。“十四五”期间,全市绿化覆盖面积由9208万平方米增至9741万平方米,公园面积由941万平方米增至1145万平方米。城区(含太谷区)公园绿地面积达1041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1.9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36平方米,生态家底更加厚实。公园体系日臻完善。“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建综合公园3个,高标准打造百里潇河生态廊道,建成以铁路文化为主题的139记忆公园等特色项目。累计建设“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约200个,配套建成10个儿童乐园、19个露天体育场,增设文化墙、廊亭座椅、健身器材等“城市家具”,“百姓门前绿网”越织越密。开放共享激发活力。创新开放56个公园、约23万平方米绿地空间,开放74公里骑行健身园路。积极探索“公园+”模式,打造晋商公园“开市大集”,启动139公园改造,以文化赋能激发消费活力,推动公园从单一游憩功能向多元城市客厅转型。
环境卫生精细管理,城市“底色”更加洁净。农村垃圾治理全域覆盖。构建“全域化、高效化、资源化”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102个乡镇、1949个行政村、3778个自然村,乡镇、行政村实现全覆盖,自然村覆盖比例达99.21%,建成34个精品示范村,农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垃圾分类成效显著。出台《晋中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从30.02%提升至99.71%。在住建部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中,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二。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基本建成。“十四五”期间,建成市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垃圾处理实现从填埋到焚烧、从无序到资源化的转变。全市焚烧处理能力从1000吨/日提升至2800吨/日,覆盖6县(区、市),垃圾终端处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厕服务提质升级。新建公厕15座,改造提升80座,引入智能设备与无障碍设施,全面改善如厕环境与服务体验,切实提升市民获得感与幸福感。
执法服务刚柔并济,城市“秩序”更加规范。法规体系日趋完善。“十四五”期间,聚焦民生关切,累计制定出台7部地方性法规与2部政府规章,内容覆盖垃圾治理、供热管理、二次供水等多个领域,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市容秩序持续规范。通过持续开展专项整治与推广“柔性执法”,有效治理了占道经营、违规广告等乱象,执法更有温度,市民满意度显著提升。历史文脉精心守护。“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2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和134个历史建筑,持续完善保护名录,让城市在发展中有机更新,留住乡愁记忆。(杜利勇 侯美蓉)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发展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020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