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家大院景区上演非遗划旱船

灵石县三小学开展非遗剪纸体验活动

非遗文创产品在景区热卖

工作人员正在为非遗花馍“点红”

游客在王家大院非遗体验区体验拓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摸脊正骨术传承人郭华正在为病人诊治

非遗泥塑走进小学课堂
初冬的山西灵石,寒意渐浓,但静升古镇非遗工坊内却暖意融融。剪纸刀尖游走间,一幅幅生动的剪纸作品渐次成型;泥塑艺人指尖翻飞下,一团黄土化作灵动生肖;王家大院的庭院里,非遗美食飘来老陈醋的醇香……这里,是千年文脉的生动注脚,更是非遗活态传承的鲜活样本。作为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灵石县正以守正创新的姿态,让沉睡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非遗传承的根基与活力
非遗花馍的制作,从选面到蒸制,从捏花到点睛,每一步都浸润着晋中农耕文明的智慧。“以前觉得这些老手艺是‘旧物件’,现在发现它们是‘活历史’。”来自太原的游客李女士感叹。
这种转变源于灵石县构建的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据统计,全县现有9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涵盖传统技艺、民俗礼仪、民间曲艺等多个门类,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8项、市级18项、县级71项;109位传承人中,既有深耕数十年的老匠人,也有90后新生代传承者。“我们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这些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摸骨正脊术”传承人郭华说。
“摸骨正脊术”于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该技艺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在继承传统骨伤诊疗经验的同时,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正脊治疗手法,兼具专业、安全、高效等特点。而传承人郭华,正是推动这门技艺走出名录、走入当代的关键力量。
在传承方式上,灵石走出了一条“馆所联动、工坊互补”的新路。占地252平方米的县级非遗馆内,声光电技术让剪纸、刺绣等技艺“动”了起来;老古董布艺坊里,三雕、面塑等技艺同台绽放;梧桐燕醋业的古法晒醋场上,第四代传人燕军伟正带着村民用“夏伏晒、冬捞冰”的传统工艺酿造古法食醋。文旅局非遗股负责人王俊伟介绍:“我们既建好‘非遗博物馆’,也打造‘非遗实验室’,让年轻人既能触摸历史,也能参与创新。”
活态传承的载体网络
“以前非遗项目各自为战,现在形成了共生共荣的生态。”在王家大院非遗展示区,文旅集团负责人指着熙攘的人群介绍。这里不仅是传统医药摸骨正脊术的体验地,更汇聚了王家刺绣、灵石八碗八碟等特色项目。游客既可观赏晋剧《大登殿》的唱念做打,也能亲手体验晋派砖雕的精妙技法。2024年“非遗进景区”启动以来,王家大院非遗区年接待量突破50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40%。
这种“非遗+”的融合模式正在全县铺开。在赵师傅酒店,市级非遗传承人赵海龙将传统八大碗制作技艺搬进现代厨房,“八大碗不仅是宴席,更是晋商文化的载体。”他开发的“非遗美食课程”,既教烹饪技法,更讲述晋商“以义制利”的故事;在东梧桐村,梧桐燕醋业将古法酿醋与乡村振兴结合,建成集生产观光、研学体验于一体的非遗工坊,带动周边200余户村民增收;就连传统医药项目也焕发新生——郭华团队研发的“脊柱健康筛查系统”,将传统正骨经验转化为数字化诊疗方案,在守护非遗本真性的同时开拓现代应用场景。
“我们不是简单保护‘标本’,而是培育‘生态’。”灵石县文旅局局长李志强道出真谛。通过“非遗+旅游”“非遗+教育”“非遗+产业”等路径,全县年均开展非遗实践活动超30场,覆盖群众超万人次,“非遗直播”更让灵石花馍、晋派砖雕走向全国。
非遗传承的时代答卷
“创新不是颠覆,而是让老树发新芽。”非遗传承人告诉记者。王家刺绣工坊里,传统针法与现代设计理念碰撞出惊艳之作:将晋商票号纹样融入西装设计,把剪纸艺术转化为家居装饰,这些创新反而让更多年轻人愿意了解老手艺背后的文化密码。
在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大背景下,灵石县的探索更具深远意义。作为覆盖晋中、太原、吕梁19个县区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重要组成,灵石的“一带一廊一区一圈”特色布局(农耕文化带、晋商文化走廊、方言文艺区、节庆文化圈)正在形成示范效应。从瓦罐中历久弥香的老陈醋,到晋商古道上代代相传的诚信精神;从母亲手指间的花馍艺术,到古堡建筑上的琉璃瑰宝,这些文化元素在系统性保护中焕发新生。
当传统技艺遇上现代创意,当文化记忆融入当代生活,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正如灵石县非遗馆墙上镌刻的那句话:“守护的不只是技艺,更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片晋中热土上,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正书写着“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新篇章。(郑涛文/图)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发展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020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