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时刻,总书记特别强调,“涉及老百姓的事情关键在实,各项政策举措要实实在在、富有实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朴素话语,蕴含着治国理政的深邃智慧,更为基层工作指明方向、提供根本遵循。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唯有以“实”为笔,用心用情用力,方能在基层沃土上绘就惠民新图景。
谋划求实,勿让蓝图空悬
“实”之首义,在于政策谋划的求真务实。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政策是否接“地气”,直接关系群众“福气”。现实中,个别地方规划脱离实际,盲目追求“高大上”,导致政策“水土不服”,蓝图沦为“画饼”。这警示我们,任何政策出台,都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摸清群众所思所盼,精准把脉发展实际。
在基层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成功的惠民举措,无一不是从实际出发、量体裁衣的结果。譬如,有的地方依据老年人口比例,科学布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而非盲目兴建大型机构;有的地区发展特色种植,基于对土壤气候的精准分析,而非“拍脑袋”决策。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有限资源用在刀刃上,确保政策符合实际、切实可行,才能让发展蓝图稳步实现,避免“好心办坏事”,防止“寅吃卯粮”。
执行扎实,莫使梗阻拦
“实”之关键,在于政策执行的扎实有力。再好的政策,若落实不到位,终是“镜中花”“水中月”。基层是观察政策效应的“显微镜”,群众从一件件具体事务的解决中感受政策温度。执行是否“扎实”,体现在细节之中:是将政策语言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乡音”,还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是主动上门服务、打通梗阻,还是坐等群众上门、层层设槛?是注重实际效果、解决痛点,还是热衷造“盆景”、搞形式主义?
当前,一些领域存在的“软抵制”“中梗阻”现象,一些工作中“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的问题,本质都是执行不实。它们如同无形“拦路石”,阻碍政策畅通,损耗政策公信力。要让政策真正惠及于民,就须弘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确保举措落地生根。要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坚决整治“慵懒散拖”“推诿扯皮”等顽疾,激发基层干部“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以执行的“扎实度”提升群众的“满意度”。
成效真实,切忌虚功惑
“实”之根本,在于政策成效的真实可观。总书记强调“富有实效”,就是要求我们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成果,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最终评判标准。基层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群众眼睛雪亮,他们是政策成效最权威的阅卷人。
然而,一些地方和领域,仍存在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的现象。比如,有的满足于“数据美化”,用漂亮报表掩盖实际不足;有的热衷“造点”“刷墙”,搞“面子工程”,对深层次矛盾避而远之。这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法,不仅无解问题,反会积累风险、贻误发展。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显绩”与“潜绩”并重,既做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要建立健全科学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干部朝实处用力、往实干奋进,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真实政绩。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在“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深刻领会并践行“实”的要求,意义重大。广大基层干部当时刻铭记,身入基层,更心到基层,以务实谋划绘就蓝图,以扎实执行打通梗阻,以真实成效赢得民心,方能汇聚磅礴力量,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向党和人民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平遥县到村任职选调生 焦帅印)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发展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020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