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则名为“贾志光”的实名举报信在网络上掀起波澜,指控山西忻州神达梁家碛煤业有限公司存在偷税漏税、国有资产流失等严重问题,并详述了其个人高达七百余万元的资金损失。次日,涉事企业火速发布“情况说明”,对举报内容予以全盘否认。
一边是情绪激动、罗列细节的实名举报,一边是义正辞严、迅速回应的企业声明。这场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波,俨然成为观察当下企业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的一个鲜活案例。纵观此事,企业的回应虽快,但其应对方式却值得商榷,也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核心议题:在舆论的聚光灯下,企业究竟应如何正确应对,才能真正化解危机、挽回声誉?
首先,速度是前提,但诚意和细节才是关键。
必须承认,神达梁家碛煤业在舆情应对的“速度”上可圈可点。在举报信发出的第二天即发布声明,这符合危机公关“黄金24小时”的原则,避免了“沉默即默认”的舆论发酵。然而,速度只是第一环,回应的内容才是真正考验企业智慧的地方。
通观该公司的声明,其核心逻辑是:1. 我们的销售全部通过集团正规平台;2. 举报中提及的关键人物(如周林小等)非我司员工;3. 我司与举报人无业务往来;4. 我司经营数据经得起上级核查。
这番回应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缺乏能直接“破局”的关键细节。举报人声称交易持续良久、金额巨大,并详细描述了交易地点(办公楼地下室)、资金流向(经由特定个人账户)甚至取款细节。面对如此具体的指控,一份仅仅强调自身流程合规、并切割与相关人员关系的声明,显得过于笼统和程式化,难以彻底打消公众疑虑。例如,声明称周林小非公司员工,但并未解释为何举报人能如此详尽地描述其与公司销售矿长黄华生的关联,以及资金如何能绕过重重监管完成所谓“个人行为”的交易。危机公关中,用具体的证据回应具体的指控,远比空洞的自我辩护更有力量。
其次,态度决定温度,切割与推责易引发次生危机。
企业声明的另一处微妙之处,在于将核心问题归结为“周林小因自身经济原因,现已被公安机关立案调查”。这一表述试图将一场涉及国有资产流失、巨额偷税漏税的公共指控,转化为个别人员的个人经济纠纷,颇有“切割”与“甩锅”的意味。
然而,举报信的核心矛头并非仅仅指向周林小个人,而是直指公司整体的监管失职与可能存在的系统性漏洞。企业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非我员工”的个人,并急于与之划清界限,这种“与我无关”的姿态,非但无法自证清白,反而容易给公众留下“缺乏担当”、“逃避责任”的负面印象。正确的态度应是:无论问题出在哪个环节,企业作为责任主体,都应首先展现出彻查到底的决心和 openness to scrutiny(接受监督的开放性),而非急于辩护和撇清。
最后,舆情应对的终点是解决问题,而非“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一份理想的回应,除了澄清事实,更应包含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例如,企业可以主动宣布:成立内部独立调查组,邀请上级监管机构、媒体或独立第三方进行监督审计;公开承诺对举报所涉的每一个具体环节进行核查,并及时向社会公布进展。这种“用行动回应”的姿态,远比一纸声明更能赢得公众的信任。
总结而言,从“神达梁家碛事件”的这次舆情交锋中,我们可以得出几点启示:
1. 快速回应是基础,但须以详实证据为支撑。 空泛的否认无法平息质疑,用事实和细节说话才是王道。
2. 态度优于技巧,担当重于切割。 企业应展现出负责任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诚意,而非急于推卸责任。
3. 变被动为主动,将危机转化为契机。 主动引入第三方调查、公开承诺整改,是重建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网络时代,舆情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于企业而言,每一次舆情危机既是对经营管理的一次“体检”,也是对企业声誉的一次大考。唯有以坦诚、负责、公开、透明的态度,积极面对、严肃调查、彻底解决,才能经得起舆论的审视,真正守护好企业的立身之本——信誉。(原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发展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0200664